梧桐文学

一巨蚌形象女性化解读的文化意蕴(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只在前后尺丈。

又有月明珠,悬在殿角,光照一室,此非人间之宝,惟天宫海藏中可有。

这是可闻不可见的。

所说龙来戏珠,所取何义?龙为纯阳,二龙即《大易·重乾》之卦。

以纯阳得配至阴,方为合体。

因此,海中有了老蚌的珠,龙宫得知,即如谁家养了好女儿一般。

等到九年以后,成了胎,或百年千年,炼得阴满了,龙君定然要采夺他(她)的。

不到满盈,定然失宝。

那老蚌也有神通,炼得韬光闭影之法,窃取月光以后,沉到那重涧幽窟,龙王夜叉找觅不见。

到了功成光满,现他的神通。

中秋月明之夜,忽然开放蚌口,放出他百年炼足的阴精,和月明斗彩。

在海中起一条虹霓,直射上月宫,不知有几万丈,红绿相间,如匹练一般。

那龙王即时知道了,就来戏取,看他光从何起,好去搜他。

老蚌久知此理,即时隐迹藏光,又沉下重渊去了。

也有收光不及,被龙一口吸去,如男女采战,泄了真丹。

此蚌的珠病了,又要采炼,才复元阴。

龙得珠光,如人饮醉酒,一醇而蛰,可益千年之寿。

因此龙女献珠,在佛法比个如意,在仙家比为还丹。

此段讲说,出在道经南海琼州地方,说这蚌珠放光后,就有龙来,俱是亲见的。

今日了空一百八颗明珠,自然招出龙来窃取。

亏了空有些佛力,神龙不敢来夺,倒送了一阵风,和他母子相见。

此乃佛法妙处。

[5]

与龙神搏斗描写中,人的力量被理解为非常渺小,实为古时人们对于海上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现象的深切体验,而惊恐余悸凝结在“龙夺珠”

的仙话式民俗传说中。

在男性中心社会中,宝珠被夺,一似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被抢掠,这是《诗经·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的恒久哀叹。

而由此又可以泛化象征为所有强恶势力对于弱势群体侵凌的诉说。

龙蚌之争的人伦道德印证也很突出。

夏敬渠《野叟曝言》还描写龙与老蚌相斗,就可视作龙恃强凌弱的一个代表例证。

把龙描绘成孽龙,老蚌是奉天命行事的神蚌,她能适时将两颗宝珠献给文素臣,成就诛灭奸臣的大业。

这对于龙夺珠的正义性提出了挑战。

因为争夺宝珠的行为在后期愈来愈频繁,非正统力量的奋起反抗——抵御龙夺珠的“以暴抗暴”

时常发生,并得到许多传闻载录者的同情。

表明这类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受到了弱势话语阶层的影响,也体现了下层民众要求机会均等的初级民主思想。

宝珠的归属则是终极正义权力的归属问题,宝珠不给老龙而是赠予为君王服务的文素臣,则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个折射。

那么,宝珠所有者应当是谁?其中似体现出两个原则:一者,正统的或曰强权原则;二者,自然均等原则——谁采集谁锻炼则谁拥有。

宝珠有奇用,龙王拥有可镇江海,君王拥有可平人世,英雄(如文素臣)拥有则能建功立业。

“龙蚌合一”

生态伦理的终极追求,在于生态主体之间以弱御强之争,巨蚌亦能斗龙,或曰龙夺蚌珠,其中连接蚌与龙的纽带则多为宝珠,似乎有时龙族也藏于宝珠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