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三、对于“物性相克”
必要性的证明与呼唤
banner"
>
如果不注意“物性相克”
,在日常人与其他动物的饮食中,也免不了要出现严重的问题:“猿食猪肉,疾患风瘫。
乌镇王雨舟官广西时,得一猿归,后食肉得此疾死,为文葬之。
初取时亦甚难,四山树木皆伐去方获。”
[1]特定的生态主体,往往有自身的难于避免的弱点。
物有相克,在神魔小说中的“斗法”
叙事中,经常出现。
一部《西游记》的续书颇与原书的孙悟空二郎神等斗法相媲美:
行者周围一看,又不知打从那一面镜中跳出,恐怕延搁工夫,误了师父,转身便要下楼。
寻了半日,再不见个楼梯,心中焦躁,推开两扇玻璃窗。
玻璃窗外都是绝妙朱红冰纹阑干,幸得纹儿做得阔大,行者把头一缩,趱将出去。
谁知命蹇时乖,阑干也会缚人,明明是个冰纹阑干,忽然变作几百条红线,把行者团团绕住,半些儿也动不得。
行者慌了,变作一颗蛛子,红线便是蛛网;行者滚不出时,又登时变作一把青锋剑,红线便是剑匣。
行者无奈,只得叫声:“师父,你在哪里?怎知你徒弟遭这等苦楚?”
说罢,泪如泉涌。
[2]
甚至,就连狮子这样的猛兽,也被一再强调有其天敌,这就是著名的“犼”
这样的小兽。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七《獭祭寄》引《竹窗小品》称:“畜二小兽,名曰犼,形类兔,两耳尖长。
狮作威时,即牵犼视之,狮畏服不敢动。
盖犼作溺着其体,肉即腐烂。
犼又畏雄鸿,鸿引吭高鸣,犼即畏服。
又如象见狮子,则奔,见鼠畏。
飞虫之畏蜘蛛,蜘蛛之畏蜂,物各有所制,有所畏。”
一连串各有所畏的例证,在于说明,“物有所制”
乃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规则。
对此,清初长篇小说中罕有人注意到的一番议论,体现出了一种“生态总体观”
。
似乎在这一林林总总各种生态主体并存共生的世界里,就需要一种“相生相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