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李时珍说,在雅安的蒙顶山产有一种茶,它喝起来比绿茶温和。
《本草纲目》约成书于明万历十八年(1578),其时白茶、绿茶、黑茶已明确出现,红茶、乌龙茶还约数十、一百多年后才会在武夷山问世,李时珍说的这个蒙顶山出的“温”
茶就是黄茶。
在成书于1597年的《茶疏》里,明代大茶学家许次纾有这样的记载:“顾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铛大薪焙炒,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
兼以竹造巨笱,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
这虽然是许次纾在批评制茶技术不好,致使绿茶“萎黄”
,但在今天看来,恰恰是他无意之间记录下了黄茶特有的“闷黄”
工艺出现。
工艺上的失误,导致茶叶内部的多酚类物质在湿热条件下发生了非酶自动氧化、水解、异构化,鬼使神差地产生了黄茶的关键制法。
这个记录与《本草纲目》所记年份相差不多,所以由文字资料来判断,真正黄茶的诞生,应该在明神宗万历年左右。
那个时候的某些制茶人在生产实践中有意识地改进了这个源于绿茶制作失败的产品,经过渐进摸索使得黄茶工艺得以完备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黄茶。
荒野白茶萎调中
耕而陶茶斋一角
红茶。
明末有军队路过福建武夷山桐木关,吓得正在制作早春绿茶的茶农们来不及对采摘下的鲜叶杀青,都跑进深山避祸。
第二天清晨,军队离去,出山返家的茶农们看着堆放满地的茶青傻了眼,过夜的茶青已经变软,且发红、发黏。
坏了,他们认为。
毕竟是劳动成果,贫苦的茶农们还是不忍将其扔掉,于是就想办法弥补。
有人把已经变软的茶叶搓揉成条,用山里的马尾松生起火来烘干。
茶叶被烘干后,红皱的外表变得乌黑油亮,并且带有一股清凉的松脂香,一尝,清凉甘甜,别具风味。
就这样,一个崭新茶类——红茶在武夷山桐木关诞生了。
其后武夷山的红茶制作技术迅速向外传播,武夷周边地区乃至中国其他省茶区的红茶生产制作随后纷纷出现。
人们平常见到的“湘红”
“宜红”
“祁红”
“越红”
“苏红”
“川红”
“英红”
“滇红”
在中华大地百花齐放,但逐本根,它们的技术都是源出武夷桐木关。
花茶。
由元入明的著名书画家倪瓒最早制出了莲花茶。
陆廷璨《续茶经》引《云林遗事》云:“莲花茶,就池沼中于早饭前,日初出时,择取莲花蕊略绽者,以手指拨开,入茶满其中,以麻丝缚扎定。
经一宿,次早连花摘之,取茶用纸包晒,如此三次,锡罐盛贮,扎口收藏。”
明初朱权的《茶谱》载有投花入茶、熏香茶法:“今人以果品为换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