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拙朴紫砂器幽野之趣者(第5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怎么来理解这个“婴儿肉香”

呢?想象一下,你怀抱着一个正处于吃奶期的小宝宝,然后你把鼻子附在他的身上,吸气,闻,就是襁褓中孩子身上带着的那种淡淡奶香的味道,有生活经验的朋友一听我这个话就明白了。

这个淡淡奶香实际就是茶氨酸的味道,这也是我多次给朋友们讲茶时候提及的,乳香在茶的香气中是非常高等级的一种香味。

如果一款茶,它的汤水中带着乳香,那么这款茶的生态一定是非常好的,茶品应为一流水准。

《续茶经》引明人沈石田《书岕茶别论后》对岕茶有这样的评价:“昔人咏梅花云:‘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此惟岕茶足当之。

若闽之清源、武夷,吴郡之天池、虎丘,武林之龙井,新安之松萝,匡庐之云雾,其名虽大噪,不能与岕相抗也。”

冒襄(1611—1693),字辟疆,明末清初文学家,在《岕茶会钞》中冒襄回忆产量稀少的上品岕茶:“忆四十七年前,有吴人柯姓者,熟于阳羡茶山,每桐初露白之际,为余入岕,箬笼携来十余种。

其最精妙不过斤许数两,味老香深,具芝兰金石之性,十五年以为恒。

后宛姬从吴门归余,则岕片必需半塘顾子兼,……每岁必先虞山柳夫人,吾邑陇西之倩姬与会共宛姬,而后他及。”

虞山柳夫人是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中有着高尚民族气节、愧杀明末无数须眉的奇女子柳如是,宛姬即冒襄小妾聪明灵秀的窈窕婵娟董小宛。

在被后世称为忆语体文字鼻祖的《影梅庵忆语》中,冒襄记自己与董小宛品岕茗:“姬能饮,自入吾门,见余量不胜蕉叶,遂罢饮,每晚侍荆人数杯而已。

而嗜茶与余同性,又同嗜罗片。

每岁半塘顾子兼择最精者缄寄,具有片甲蝉翼之异。

文火细烟,小鼎长泉,必手自炊涤。

余每谓左思《娇女诗》‘吹嘘对鼎?’之句,姬为解颐。

至‘沸乳看蟹目鱼鳞,传瓷选月魂云魄’,尤为精绝。

每花前月下,静试对尝,碧沉香泛,真如木兰沾露,瑶草临波,备极卢陆之致。”

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合称“明末四公子”

的陈贞慧在《秋园杂佩》中说:“色香味三淡,初得口,泊如耳。

有间,甘入喉;有间,静入心脾;有间,清入骨。

嗟乎!

淡者,道也。

虽吾邑士大夫家,知此者可屈指焉。”

《中国古代茶书集成》中辑历代茶书114本,这其中关于岕茶的专著就有六本:明代熊明遇《罗岕茶记》、冯可宾的《岕茶笺》、周高起《洞山岕茶系》,周庆叔的《岕茶别论》,佚名的《岕茶疏》、清代冒襄的《岕茶汇钞》,可见,岕茶清饮在明末清初文人雅士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至上。

吴中文人所贵的岕茶,是江南茶史的一个剪影,昔年的茶人如一缕清幽的茶香倏忽而逝,目不能及。

要领略岕茶历史的温度需得走进山中,循道而行。

每年立夏,我都会到长兴山中做一点岕茶,以“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

岕茶那种带着乳香、素水兰馨的口感令人神驰,印象中只有清香型的极品白水观音方能达到类似感觉。

明代散茶壶泡省去了唐宋制饼、碾茶、罗茶这些繁复的流程,拉近了泡茶器与茶人的距离,客观上为茶壶这一具体茶器的发展与繁盛提供了条件。

岕茶本身属于小众茶,最了解岕茶的就是明末的那些文人士大夫,他们的饮茶趣味和习惯直接影响了泡茶器具的变化。

紫砂壶跟茶人的日益亲密接触,又使得茶人对茶壶的审美成为必然。

万历之前,崇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型日渐缩小,这一变化起于时大彬与陈继儒的交游。

《阳羡茗壶系》记时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木叶:从解开笼中鸟开始!农门春暖:家有小福妻乡村最强小神农我靠打脸封神[快穿]八十年代之悍妻有点闲快穿之女配突然被穿了云梦的魔性之旅我以熟练度苟到成仙漫威中的暗黑圣骑士放学后别来我办公室我与科比当队友庶道为王糙汉与娇女狂妃在上:邪王一宠到底火枪未能击穿裤袜法术即真理左苏神州雁回惩罪者:诡案迷凶男卑女尊修仙界直死无限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好男人[快穿]都市超级邪医都市小保安斗罗里的藤虎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