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元青花现世茶承前启明(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直隶宣徽。”

看这个名称就知道此提领所管理的不仅是北苑茶场,还有武夷茶场。

自武夷山官焙建立起,北苑茶场再无往日辉煌,逐渐式微。

元代京官胡助有诗:“武夷新采绿茸茸,满院春香日正融。”

明末清初《闽小记》作者周亮工曾叹道:“至元设场于武夷,并于北苑并称”

,“今则但知有武夷,不知有北苑矣。”

王祯《农书·谷集十·茶》还另外记录了元代芼茶的吃饮法,即在茶汤中加入“胡桃、松实、芝麻、杏、栗”

一并吃饮。

以肉食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尤其喜欢茶的消食解腻,建立辽朝的契丹人如此,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如此,元代的贵族更是如此。

1330年,饮膳太医忽思慧向朝廷进呈了自己撰写的一本书——《饮膳正要》,这是一本著名的饮食营养学专著。

忽思慧在这本书中对元代宫廷的食疗经验及养生疗病诸事做了总结整理,书中记述了蒙古贵族宫廷饮茶时喜欢将米、面、奶、名贵药材、香料、酥油等一同入茶品饮的习俗,如“上等紫笋五十斤,筛筒净;苏门炒米五十斤,筛筒净;一同拌和匀,入玉磨内,磨之成茶”

,“取净牛奶子不住手用阿赤打,取浮凝者为马思哥油,今亦云白酥油”

,“兰膏,玉磨末茶三匙头,面、酥油同搅成膏,沸汤点之。”

福建武夷山马头岩茶区

与此同时,茶饮在元代文人那里还被开辟出了返璞归真这一新的饮茶之风。

元代,异族统治下的文人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为朝廷所用,很多人沦落到了社会底层。

宋末元初谢枋得在其《叠山集》中言:“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谓其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谓其无益于国也。”

元末余阙说:“小夫、贱隶,亦以儒者为嗤诋。”

就连耶律楚材这样的知名人物在受到打击后也曾说:“国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

这种社会环境下,一部分文人选择了避世,他们隐迹山林,寄情自然,画山描水,古鼎清泉,赋诗品茶,以茶来冲开心中的郁结,于是对茶之真香真味的追求就成了元代文人品茶的不二选择。

元代赵原《陆羽烹茶图》中,远山起伏,近水辽阔,古木茅屋。

屋内一人坐于榻上,旁有童子正拥炉烹茶。

人与天、与地、与水、与茶相融,构成了一个完美和谐的世界。

表面上画家在描绘陆羽,实际反映的是其时元代茶人所追求的理想世界。

画中诗赋写道:“山中茅屋是谁家?兀坐闲吟到日斜。

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

汪炎昶,字懋远,时称古逸先生,于学无所不窥,得程朱性理之要。

宋亡后汪隐于婺源山中,作《咀丛间新茶二绝》:“湿带烟霏绿乍芒,不经烟火韵尤长。

铜瓶雪滚伤真味,石硙尘飞泄嫩香。”

其诗在点评煎、点茶损茶“真味”

的同时,赞美了未经烟火的茶之“韵尤长”

元代文人返璞归真的茶趣取向直接影响了后世明清两代文人。

清代张潮在为冒襄《岕茶汇钞》所作序时言道:“古人屑茶为末,蒸而范之成饼,已失其本来之味矣。

至其烹也,又复点之以盐,亦何鄙俗乃尔耶。

夫茶之妙在香,苟制而为饼,其香定不复存。

茶妙在淡,点之以盐,是且与淡相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