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四 优贤举学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第10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唐传奇的兴盛与行卷不无关系。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云:“唐之举人,多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

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

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

而文学史上的一些著名作品,则是纳省卷的产物,如皮日休的《文薮》。

在序言中,皮日休对此书的来历作了如下说明:“咸通丙戌中,日休射策不上第,退归州东别墅,编次其文,复将贡于有司,发箧丛萃,繁如薮泽,因名其书曰《文薮》焉。”

元结的《文编》也可以作为例证。

与唐代科试之重文采相比,宋代则更重义理和学识。

但关于进士科考经义还是考诗赋的争论,并没有因此而停歇。

神宗以前,进士科还保留了唐代诗赋取士的做法,但是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改制,主张考经义而废弃诗赋。

当时的科试,注重策论的倾向性已非常明显,科场排序为:第一场试论,第二场试策,而诗赋已降至第三场(司马光《贡院定夺科场不用诗赋状》)。

侧重点虽有倾斜,但诗赋并没有完全被废弃。

到哲宗元祐年间分为诗赋与经义两科。

此后,诗赋又经历了绍圣间再次废弃及南宋后再次恢复两个阶段。

与宋并峙的辽国、金国,以律赋限韵为标准,到元代则“变律为古”

(李调元《赋话》),以骚、汉赋体为标准。

明代实施八股取士,不考诗赋。

清世则在童生院试、翰林院馆选考律赋,而乡、会试则依照明朝制度,考八股文而不考律赋。

八股文取士制度,实际上是调和诗赋声律与经学义理之间矛盾的产物。

八股文,也叫八比文、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等。

又因为题目多出自四书,也称为四书文。

所谓八股,指文章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其中每股文字两相比偶,合称八股。

破题,即道破题目字意;承题,即承接破题,阐发未尽之意;起讲,即总括其意,为议论之起始;入手,即转入正文;起股、中股、后股都是正文的议论、发挥,尤其是中股最为重要;束股则收束前股之意。

八股文要求模仿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以程朱注为范式而不能阐发自己的见解,更不能议论时政,因而创见很少,大多空洞无物。

明清以来,痛陈八股文取士之弊的学者很多,清末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将八股取士的危害提到败家亡国的高度,是具有代表性的。

迫于时局的变化和有识之士的倡导,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央政府正式宣布废除八股取士制度,至1905年彻底废除。

从察举到科举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察举制,特别是科举制,是选贤任能的重要手段,相对满足了中下层知识分子入仕的愿望与要求。

其次,考试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再次,北魏、元、清等朝汉化选官制的推行,有利于民族融合及国家统一。

最后,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对周边国家,甚至是欧美一些国家也有积极影响。

如日本、朝鲜,对唐宋诗赋取士制多有借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星际之真千金在种田水与火(原名服不服)你跑不过我吧恋爱要在模拟后抱上鱼尾巴后娘娘们拼命宫斗,丑王妃摆烂上位穿书后我和摄政王HE了从港综签到成为传说韩警官我在通关游戏当大佬追击半岛死亡万花筒众神世界重生从夺舍自己开始诸天之从新做人楼白的游戏王奇妙冒险丹皇武帝我是大渣男[快穿]重生成世子的心尖宠王爷在上,王妃她绝色无双农门娇俏小厨娘守寡后我重生了离婚后我成了娱乐圈大佬破产男配不想跟我分手一人之开始的道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