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的途径上,孔子关注的也不是外在神灵对人的引导,而是人的情感和意愿。
他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里“仁”
不是人实现目的的手段,而是人本身的目的。
在孔子的学术思想中,与“仁”
相契合的是“礼”
。
孔子认为实现“仁”
的途径是“克己复礼”
,克制个体内心的欲望,将自己的行为规范到“礼”
上。
孔子所认可的礼,是西周时期周公制定的周礼,这种“礼”
在本质上强调的是社会的不平等,并依此来区分高与低、尊与卑、贵与贱,建立等级秩序,要求每个社会成员依照自己的地位,在自己的职分之内行事,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社会。
“礼”
,说到底就是一种规范,是在社会契约意义上社会对人的外在行为上的规范,如果这种规范为个人毫无保留地接受,并完全地转化为内心的认同,则个人在内在道德修养上便达到了“仁”
的境界。
简言之,“仁”
是人的内在修养对个人行为的规范,“礼”
是外在社会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
“仁”
的标准是“礼”
,而“礼”
是“仁”
的物质化形态。
正因为“礼”
与“仁”
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强调凡事依“礼”
。
其论治国之道,认为“为国以礼”
(《论语·先进》);论处世之道,认为“齐之以礼”
(《论语·为政》);论修身之道,认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论语·颜渊》)、“不知礼,无以立”
(《论语·尧曰》);论人生愉悦,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需要说明的是,依据现代民主的观点,孔子强调的“礼”
,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鼓吹了社会的不平等,并且要求人们承认现状,看似并无可取之处,但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当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
首先,孔子处于春秋时代,他不可能脱离那个历史环境,提出现代民主的观念,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没有必要苛求古人。
其次,孔子提出恢复西周礼制,是针对当时纷纷扰扰的乱世而言,将人类从对有限资源的争夺中解脱出来,保障所有人的生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