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五章艺术篇
banner"
>
第一节神人以和:原始艺术的文化蕴涵
穿过茹毛饮血的鸿蒙时代,刚刚挺起腰板、直立行走的远古先民努力地睁大智慧的双眼,即使如此,他们仍然无法理解不可捉摸的大自然———日出日落时分的血染风采、暴风雨来临时的雷电交加以及高温、寒冷、黑暗等等不可理喻的自然现象,不可避免地在先民们的心里形成了不可名状的恐惧,并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沉淀为原始先民们神圣的宗教情怀。
至于平时亲密无间的同伴的死亡所带来的迷惘也许曾经困扰了先民们成千上万年,他们苦思冥想终究无可解释,于是他们坚信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这个世界,他们对这种神秘的力量顶礼膜拜,祈求祥瑞。
为了能够通天达地从而神人以和,先民们在祭天祀地的仪式中往往借助一些法器,在文明的最初这些法器主要以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为代表。
人类文明的初始发展阶段从石器时代(分为旧、新两个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在文化史的意义上又可以细分为石器时代、陶器时代、玉器时代以及青铜器时代。
陶器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旧石器时代的结束和新石器时代的开始,而青铜器的出现则意味着人类跨入了文明社会,陶器和玉器作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史上的双璧,在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上共同催生了青铜艺术的璀璨。
21世纪的人类面对陶器的朴素、玉器的隽冷以及青铜器的厚重,早已无法完全理解远古先民在这些原始艺术中所深深寄托的谨慎的虔诚的文化情感。
一、彩陶:有容乃大
在中国历史典籍和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古代人物被认为是陶器的发明者,其中最有名的当以神农、舜、老子、雷公以及宁封子为代表。
很多古籍都援引《周书》认为是神农教会了人类农耕和制陶,显然神农是人类所能追忆的最早的陶器的发明者。
又据史书记载,舜曾经在历山之畔耕作,在雷泽之中捕鱼,在黄河之滨制陶,他走到哪里就为哪里的人带去耕作、捕鱼和制陶的技术,因而舜被陶器工人尊奉为陶神,其塑像亦矗立于陶神庙的中心位置。
另外,在陕西耀州窑的陶神庙中,老子、雷公的塑像和舜的塑像并列为窑神庙的三大主神,然则,老子和雷公为什么会被奉为陶神呢?这中间含有什么深层的文化意义呢?关于老子不难理解,其不仅是陶器的极力赞赏者,而且其哲学的全部灵感与理论建构皆根植于对陶器的反思之上;至于雷神,据《山海经》《论衡》的有关记载以及史书上的图片可知,两个雷神右手之中都持有鼓槌,作奋力敲击状,二者皆有作为雷神标志的鼓,皆有火焰状或者云雾状的纹饰表示雷声隆隆作响、声震云天的效果,由于最初的鼓一般是陶质的,所以将雷神同时奉为陶神,除了雷神之外,很难找出其他什么东西能将陶器的功能以及先民们对它的崇拜之情表达得如此充分。
此外,据《列仙传》《搜神记》可知,宁封子不仅是黄帝时负责管理陶器生产制作的官吏,精通陶器烧制工艺,而且,宁封子与道家思想渊源甚深,甚至还被道教供奉为神仙,其是否为陶神姑且不论,但与陶器烧制有着密切关系则是一定的。
图5-1-1青海大通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盆
陶器之于先民们的重要意义在历史长河的丰富遗存中随处可见,往往一些神话人物的名字就有着十分深刻的蕴涵,譬如盘古又叫盘瓠,即是葫芦,伏羲又叫瓠甗,也是葫芦的意思。
经闻一多先生考证,伏羲是葫芦的化身,在不少文化遗址中都可以见到葫芦的踪影,先祖神成了葫芦,不难想见先民们曾经有过把葫芦当作祖灵崇拜的时期。
对葫芦的崇拜,使得先民们在制作彩陶时不可避免地模仿着葫芦的基本形制,对祖先神圣的崇敬和日常的实用二者相结合,从而影响了彩陶的形制以及装饰纹样的内涵、形式的变化。
又如女娲的“娲”
,音义皆同“蛙”
,女娲即“女蛙”
,在所有彩陶的纹饰中,都有着大量的蛙纹,这些蛙纹又演变出了众多的纹饰,这说明女娲不仅是陶器的烧制者,同时也是某个部落首领,并且其部落以蛙为图腾。
至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和抟黄土造人传说的灵感,应该也是启迪于陶器的制作过程。
女娲抟黄土造人的传说,无疑来源于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这在当时只能是陶器的制作过程和工艺,人们通过长期的陶器烧制,对泥土的属性有了相当的了解,十分熟悉其造型特征,由此便可使用泥土来捏造出人的各种各样的形状,是对制作陶器时各种坯形制作的模仿;另外,女娲能够将石头通过火的烧制转变成另外一种物质,这肯定是在人类有了陶器的烧制技术以后才产生的神话,而补天传说的灵感也许来源于陶器破损后进行修补的启示。
揭开神话的面纱,这岂不正是人类关于原始制陶的远古追忆?那腾腾烈焰与五彩器物交相辉映,描绘的不正是中华民族原始制陶第一个发展高峰期中先民们炼制彩陶的情景吗?在彩陶那红、黄、黑的强烈色彩基调中,仿佛蕴藏着中华民族那些鲜红热血、黝黄皮肤与乌黑眼睛的远古精灵,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在彩陶那体、形、纹的变化节奏和韵律之中,留下了永远值得追忆和探索的痕迹。
图5-1-2彩陶折线纹壶
人类学者田野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华民族最初是一个杂食而以植物为主的种族,正是这一点造就了先民们重视采集和选择的眼光,而中国幅员辽阔、四季分明的自然条件又促进了他们对收藏与贮存的崇敬,正是出于对容器的崇敬与重视,原始先民们遂将主要精力甚至全部精力放在了以容器为主的制陶探索中,从而使得那些作为贮存的“容”
由原来的实用变成了一种不自觉的文化追求,这种文化追求即使在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语汇中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反映,如“容忍”
、“容人之量”
、“无欲则刚,有容乃大”
、“宽容”
等等。
或许正是当初原始先民们的不自觉的文化追求才酝酿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高人一等的宽容文化。
不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很难明白为什么在世界上所有出现石器的原始文明中,中国首先找到了“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