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而藏传佛教在近古的兴盛,其向俄罗斯、不丹、锡金、尼泊尔的传播,也是在中国文化大系统内进行的。
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国文化与亚洲诸国文化的互动以汉、唐为极盛,其特点是中国文化占主导地位,唐都长安显然是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
迨至宋、明以降,因国力渐衰,中国与亚洲诸国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于是自然产生了一些文化排拒现象。
比如明代虽将朝鲜、日本、安南等国列为“不征之国”
,努力与周边国家遣使通好,郑和下西洋也到达东南亚一带,带去了中国与诸国礼尚往来的愿望;但在后期却因对“倭寇”
的防范而出现“海禁”
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流的发展。
早在元代,中国沿海即有倭寇活动,对周边人民群众的安全造成危害。
终明一代,倭寇问题一直存在,尤其是嘉靖时更为严重。
明人严从简《东南巨镇赋》中记述杭州指挥陈善道抗击倭寇殉难事迹,即感叹当时沿海居地“扰于倭夷,民遭荼毒,视猃狁(匈奴)盖有加焉”
。
清代,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有朝鲜、南掌、暹罗、苏禄等国。
但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由于中国国力衰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天朝上国”
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从明朝开始对海防忧患开始关注,中国与亚洲国家的交往已开始展现出近古中西文化交互的新课题。
四、中国(东方)与西方
图6-1-4马可·波罗像
中西文化的交流促进本土文化的衍展,历史十分悠久。
据有关记载,公元前600年,中国已与希腊之间有来往,如希罗多德、阿里斯多芬、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中都有关于丝绸的描述。
而汉以后张骞通西域、开通南北道,特别是魏晋以后欧亚草原民族掀起迁徙浪潮,中国政府与欧洲诸国的正式交往亦见频繁。
桓帝时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甘英曾奉命出使大秦、西方玻璃制造术传入中国、中国丝绸传入外域等即为证明。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西文化较具规模的接触,是先印度,后经波斯、阿拉伯再到欧洲的。
而中、欧文化的直接对话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大气候的形成,则在大航海时代以及元明海上交通开辟后。
如前所述,13世纪蒙古族人打通欧亚大陆,开辟四大汗国,在中国境内建立了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执政之初,即专务远略,屡次遣使臣诏谕海外诸藩,进行商品与文化的交流。
其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取道伊利汗国,循阿姆河上游逾帕米尔高原,由塔里木盆地南缘进入河西走廊,来华并留居达十七年之久,于1291年春过印度,经黑海返回威尼斯。
马可·波罗这次来华,不仅带来了欧洲文明,也将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带回欧洲,其文献仍略存于其所著《马可·波罗游记》,此书对欧洲人了解东方世界起了重要影响。
同时,中国维吾尔族人列班扫马、麻忽思又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并受到了罗马教皇尼古拉四世的接见,为天主教在中国的兴起和传教士的东来开创了新纪元。
继此,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当时朝臣虽有得失毁誉,但对中外文化交流所起的推动作用,已昭然史册,永乐年间掀起了中国对外交往及各国朝贡的又一**,“敦睦邦交”
的厚德载物理念再次被传达至东南亚及非洲东岸一带。
到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宗教改革的发展,耶稣会士纷纷来华传教,再次“借新法阴行其教法”
(王之春《清朝柔远记》卷一),以扣启“远东的伟大帝国”
(裴化行《利玛窦司铎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大门。
在明代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热潮中,最先成功地向中国推介西方科技文化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利氏在华传教27年,先定居广东肇庆,后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京,受到万历皇帝的接见,向其进呈西方历法与自鸣钟等物,并与朝中大臣学士邢云露、范守己、徐光启、李之藻等译著西历多种。
其以天文学为向导,开启了中国科技受西学影响的新时代。
另外,葡萄牙侵占澳门、中国与西班牙发生冲突也开始说明明朝的“海禁”
政策已与世界发展的趋势相背离,由国力衰颓引发的思想观念的落后已开始制约中国人前进的脚步,由西周“畿服制”
建立起来的“厚德载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