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一章 基础篇(第1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样分类的目的在于证明皇帝统治人民和民众接受统治的合理性。

扬雄模拟《周易》著《太玄》,将玄视为宇宙的最高本体。

“玄”

是一种无形无状,既缥缈深奥,又广大无垠的东西,包括了阴阳,是二者统一的结合体。

阴阳结合生成人,阳为善,阴为恶。

因此由阴阳结合而化生的人便含有善恶混合的人性。

王充的人性论建立在气一元论基础上。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万物一样,都是秉天地元气而生成。

只不过所秉受的元气有厚薄、清浊、精粗的不同而导致性有善恶,就好像酿酒时曲蘖的多少决定酒味的好坏一样。

李翱针对佛道横行呼吁复归儒学,提倡复性论。

他将性和情做了界定,所谓性是天之命,情是人和外物接触以后所产生的。

天命之性为善,感于物而动的情是恶。

人的本性是至善的,由于被情欲侵袭,而变得不善了。

有如火与烟,火光的本性是明亮的,由于烟雾混杂,使火光不明。

为了恢复本来的善性,就要去掉情欲的干扰,就像去掉烟雾之后火光就明亮了一样,这就是“复性”

张载从心、性二元论出发,建立了人性二元论。

人和万物都是由气的凝聚而产生、形成的,这造成了人的“天地之性”

;气有阴阳、清浊、昏明的不同,便产生了千差万别的人性,这形成了“气质之性”

前者根源于天理,是纯善的;后者来源于人欲,有善有恶。

为了恢复先天的善性,就必须去掉物质欲望,变化气质之性,返回本来的善性。

以上几种人性论,或抽象比附,或精微剖析,基本沿袭先秦辨性之论,是围绕以儒学伦理精神为主题的人性论的衍化和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的人性,同样体现在中国古代敬灵奉神的宗教中。

体现于道教中则为“道性”

,体现于佛教中则为“佛性”

,显示了更广阔的文化拓展。

道教的道性观,实质上是道家自然人性的演绎,渗合于中国文化伦理精神;佛性论的隆盛,则为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其即心见佛、明心见性的思想,无不暗合孟、荀的心善、心知的方法。

而宋代学者兼修《孝经》《道德经》与《般若心经》,也显示了天人相与的伦理精神在三教间的融通。

西方宗教的原罪理论,比如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前提是人性已经根本堕落,抛弃尘世才是真正基督徒,这和中国古代宗教必性理论是格格不入的。

这种差异的根本在于中国古代神学已经融织在彰显人性和强大的伦理意识之中,神人以和的古老命题被历史反复地演绎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星际之真千金在种田水与火(原名服不服)你跑不过我吧恋爱要在模拟后抱上鱼尾巴后娘娘们拼命宫斗,丑王妃摆烂上位穿书后我和摄政王HE了从港综签到成为传说韩警官我在通关游戏当大佬追击半岛死亡万花筒众神世界重生从夺舍自己开始诸天之从新做人楼白的游戏王奇妙冒险丹皇武帝我是大渣男[快穿]重生成世子的心尖宠王爷在上,王妃她绝色无双农门娇俏小厨娘守寡后我重生了离婚后我成了娱乐圈大佬破产男配不想跟我分手一人之开始的道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