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四 优贤举学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四节优贤举学: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banner"

>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以政教合一为其理论基础,从总体上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察举制和科举制。

察举制自汉代开始施行,注重推荐考察;科举制至隋唐而完成,重在因试取人。

这两种选官制度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察举制中也有考试因素,而科举制中也蕴含着荐举成分。

一、察举制的产生及其发展

在汉代察举制建立之前,选官制度经历了传说的原始氏族社会的“禅让”

,夏、商、周三代的“世卿世禄制”

和战国时期六国的“养士之风”

及秦国的“客卿制”

四个阶段。

所谓“禅让”

,指的是唐尧让位于虞舜、虞舜让位于夏禹的故事。

据《尚书·舜典》,尧考察鲧,四岳认为“试可乃已”

;四岳推举舜,尧说“我其试哉”

,且召舜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

这段记载说明,禅让的实质是借考绩的形式以让贤。

夏、商两朝,基本上是贵族世袭制,谈不上选拔。

西周选制在世卿制度的基础上略有变化,增加了升学选士与任官贡士两种形式。

升学选士是由国学入仕的一种制度,见于《礼记·王制》:

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

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

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

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

一些德行优异之士被乡大夫举荐给司徒,经考核选入国学深造,学有所成后任用为官。

任官贡士是按照“乡三物”

的标准选贤任能的制度。

所谓“乡三物”

,即六德(智、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大司徒》)。

这种选制三年举行一次,由天子“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周礼·地官·乡大夫》)。

通过考核的人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后,方才可以正式授予官职。

这种从选士考察到授官的整个程序比较严密。

春秋、战国之世,选贤任能的思想日益发展,如齐桓公主张“匹夫有善,可得而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木叶:从解开笼中鸟开始!农门春暖:家有小福妻乡村最强小神农我靠打脸封神[快穿]八十年代之悍妻有点闲快穿之女配突然被穿了云梦的魔性之旅我以熟练度苟到成仙漫威中的暗黑圣骑士放学后别来我办公室我与科比当队友庶道为王糙汉与娇女狂妃在上:邪王一宠到底火枪未能击穿裤袜法术即真理左苏神州雁回惩罪者:诡案迷凶男卑女尊修仙界直死无限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好男人[快穿]都市超级邪医都市小保安斗罗里的藤虎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