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其缺点也很明显,清人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中批评宋人的《书》义说:“专持一理字,臆断唐虞三代之事,凡古事与其理合者即以为是,与其理不合者,即以为非。”
此说正点在宋学的痛处。
宋学在两宋时期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基础后,在随后的元、明两代得到继承。
元、明期间虽然也有自己的经学家和经学著作,但在理学思想的笼罩下,其经学完全丧失了创造性,始终未能突破宋学的学术范围。
所以,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批评元人说:“若元人则株守宋儒之书,而于注疏所得甚浅。”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则批评明人云:“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盗窃而已。”
经学至清代,迎来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或者可以说是一个空前绝后的阶段。
清代经学的主要特色,就是包容汉、宋,兼行今、古。
清代经学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清前期顺、康、雍三朝为一段。
官方主持整修诸经,尊崇朱熹,学术上以宋学为主而兼采汉学。
进入乾隆朝以后,学术风气转而主宗汉学。
学术上讲究博引广证,务求实据。
经学家在为疏解经传而取证先前典籍时,态度十分严肃,一般说来,他们不援引已确证的伪书或小说家言,援引宋代以后的经说也很谨慎;重视文字、音韵等“小学”
,将经疏奠立于文字音韵学基础之上。
这种治经态度显示了清代经学具有一种实证的科学精神,它一直持续到嘉庆年间,形成了学术史上著名的“乾嘉学风”
,代表了清代经学的最高成就。
乾嘉经学可以分为两派,即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
两派学术内容和倾向有一定差异,大体而言,吴派以博证信古为特色,在解读儒家经典中,追求多多罗列古籍与前人观点,以证明自己主张,尤其重视汉代学者的见解与观点;而皖派特别致力于文字、音韵学,从“小学”
入手来阐明观点,在此基础上再援引古人论断来证明己说。
这是清代经学的第二阶段。
嘉庆以后,今文经学复兴。
经疏的重心由名物训诂转向大义微言,在众多经、传中,特别推奉《公羊传》,且十分重视辑佚西汉今文经遗说,驳斥古文经学为刘歆伪造。
至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更借今文经说中“托古改制”
的主张,为当时的政治革新服务。
而章太炎则治古文经,站在革命民主派立场驳斥维新派,成为两千年经学历史中的最后一位大师。
在20世纪以后的中国,随着儒学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统治地位的丧失,经学也衰落下来,经学作为古典学术的代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四、经学的特点
最后,让我们对经学的总体特征做一个归纳。
首先,经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从一开始便是以“官学”
的姿态出现,紧紧贴近政治现实,代表了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
从汉代开始,经学的沿革变迁,盛衰消长,和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演变休戚相关。
汉代时,在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的建议下,汉武帝“独尊儒术”
,设立五经博士。
此后,博士逐渐增加,至汉宣帝末年,增至“十四经博士”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