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尽管叶适对宋代理学家批评甚多,但是他的“理在事中”
思想仍然是作为理学一派而彰显的。
再则,值得注意的是,明末清初诸多思想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批评,多以事功精神为意,当是与永嘉学派之间有一定的渊源。
五、理学的衰变期
图4-9-6王守仁像
第四阶段是理学的衰变期,这一阶段主要以明代心学的昌盛为主要形态,其中尤以阳明学为代表。
元明两朝学术,以理学为主,尤其是程朱理学既为官方哲学,亦是数百年鉴才取士的标准。
在此期学术思想几近大一统的情况之下,明代出现了一批被视为异端思想家的理学革新力量,而其中的代表王守仁的“阳明学”
也就成为了继朱子之后的又一座学术丰碑。
宋明理学肇发于北宋四子,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至“阳明学”
的出现,则呈现解构之势。
王阳明《传习录》云:“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之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出于孔子者乎?”
所以他明确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吾心之处事物纯乎天理而无人伪之杂谓之善,非在事物有定所之可求也。
处物为义,是吾心之得其宜也,义非在外可袭而取也。
格者格此也,致者致此也。”
(《与王纯甫》)由此心即理、心外无理的观念,王氏提出了“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义处即是知”
(《传习录》)“知行合一”
的思想,而为达到这一境界,他的口号就是“致良知”
。
《孟子·尽心上》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王氏继承这一理念并赋予其更丰富的内容:“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悌,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上),并说:“良知者,心之本体”
(《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在阳明这里,“良知”
具有了先验性,普遍性。
王氏到晚年提出了“四句教法”
,几乎可看作是他学术的总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可以看作是对心体的一种界定;有善有恶则是个体的意愿反映与表现;知善知恶是一种道德意识,而作为心与理的统一体的良知,表现出对善恶的先验性认知;为善去恶是理学的最高追求,也就是要追求成圣需要的实践过程,这些实际上也就是完成了一个“知行合一”
的过程。
王氏的这一套理论不仅瓦解了程朱以来“理在事先”
的本体论哲学基础,而且对其苦心经营的格物致知的系统也进行了全面的解构。
到阳明弟子王畿、王艮,或混泯三教,倡言顿悟,或革除羁绊,倡导现成自在,所谓心学横流,犹如狂禅,理学作为学术主潮,也因此而终结。
理学的本质是心性体用理论,是对伦理学的探究。
其学术体系的建构基本上表现为两种思路:一为返本,即返归先秦儒学人伦道德之根本;二为吸纳,即吸纳汉唐学术(包括被理学家们斥为异端的道、释、玄学理论)思想与理论成就,从而完成对旧儒学的改造。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返本、吸纳的方向、程度与选择的差异,才形成了宋明理学不同的学派。
同时,也正是因为宋明理学家们都有着返本与吸纳的要求和经验,才使他们没有脱离对理学本质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因此在宗派林立之中经历了众多的辩争与探索,最终完成了以儒学为中心并超越汉、唐哲学理论的圆融的思想体系———宋明理学的建构。
宋明理学家们将儒家的道德人性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创立了理学,理学的昌明、发展,与魏晋玄学和隋唐时期佛教所主张的自性空的思想理论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理学自身发展的褊狭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统治者为其政治需要而推行的种种文化专制政策,乃至这些政策在士人之中所引起的负面效应,都促使理学走向衰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