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二 中体西用 西学东渐与文明冲突(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二节中体西用:西学东渐与文明冲突

banner"

>

从整个中国文化的传承来看,近代社会是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时期,而且在这个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当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西学东渐”

所带来的中西两大文明的冲突。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场最广义的文化冲突。

所谓的广义文化冲突,实际上就是指新旧文化、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只不过这种冲突的范围延伸到了各个领域。

作为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之一的胡适,他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谈到近代文化新思潮,将其归纳为两种趋势:一是讨论社会上、政治上、宗教上、文学上诸问题;一是介绍西洋的新思想、新学术、新文学、新信仰。

他所说的这两种趋势恰恰接触到了文化变革的两个本质,就是实学与西学。

这种思想还在历史学家的有关描述中得到了印证,如齐思和在《魏源与晚清学风》中提出清代学术“三变”

,也就是清初的大儒厌弃空谈,讲求典章制度,笃行实践;乾隆、嘉庆时期,学者因为文网严密,所以专心于考据之学,从而投身于一种纯学术的研究当中;道光、咸丰时期,战乱迭起,学风又为之一变,学者纷纷厌弃考证之学,代之以经世致用的思想,企图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

从这“三变”

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近代文化实学与西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换句话说,齐思和所说的“三变”

之中,第一变和第三变就是西学和实学相结合的两个阶段,而这个过程之中的东、西方文明的冲突,深刻地影响着传统文化的现代进程。

一、“西学东渐”

的肇端

自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入居肇庆开始传教,西方文化就开始逐步输入中国,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西学东渐”

的肇端,并由此引起了中、西两大文化在历史上的首度直接交汇。

但是这时的“西学东渐”

势头还不是很强劲,直到明末清初,我国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了真正意义上“西学东渐”

的**,此时西学的传入和实学的复兴形成了有机的联系,从而改变了明代文化学人“空谈心性”

的疲弊之风,使学风出现了由虚返实的转变。

文化学术的变化,常常与政治的衰落相联系,明末清初学风的转变,其中也包含着拯救国家衰亡的意识。

但是,这一时期与前朝学风的衰变又有了明显的不同,这个不同点就在于对异质文化吸纳的不同态度。

明末清初学风的转变,更多地体现了对西学与实学的吸纳与接受。

从实学的角度来观照西学,当时两者之间的联系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时提倡实学思想的学者都是接受西学的先驱,如徐光启、李之藻、王徵、方以智、王锡阐、梅文鼎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从学理上看,当时的学者也大多肯定了实学的优点,如徐光启的《泰西水法序》就从实学实用的角度出发,提倡接纳西方科技知识,促进了当时学风的转变。

二是当时实学出现的与西学相同的“经世致用”

价值观,动摇了中国古代圣学、经学传统中“重道轻技(器)”

的思想,这也决定了士大夫阶层对西学“技艺”

的认识与接受,像王徵译绘刊刻《远西奇器图说》的目的就着眼于有利“民生日用”

这种思想不仅代表了一批接受西学者的共同理念,而且也引发了近代的文化思潮。

然而,宗教、科技、文化的传播绝不会孤立地进行,它必然与政治、礼俗相互渗透,所以尽管这一阶段“西学东渐”

的方式与后世相比较为平和,但是其中所包含的两种文明的冲突已经潜藏在其中,并且不可避免。

清代康熙年间发生的“礼仪之争”

与相继而来的“百年禁教”

,就是这种冲突的一个阶段性的结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木叶:从解开笼中鸟开始!农门春暖:家有小福妻乡村最强小神农我靠打脸封神[快穿]八十年代之悍妻有点闲快穿之女配突然被穿了云梦的魔性之旅我以熟练度苟到成仙漫威中的暗黑圣骑士放学后别来我办公室我与科比当队友庶道为王糙汉与娇女狂妃在上:邪王一宠到底火枪未能击穿裤袜法术即真理左苏神州雁回惩罪者:诡案迷凶男卑女尊修仙界直死无限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好男人[快穿]都市超级邪医都市小保安斗罗里的藤虎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