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五节“新写实”
与“现实主义冲击波”
banner"
>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对社会根基的置换,一种新的重个体、重日常生活、重物质的生存、存在方式及其价值范式开始出现,并因此导致了对新的个体叙事的渴求,对建立在原有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热情、精神**、国家话语、精英话语、宏大叙事的疏离。
与之相对应的,出现了一批站在个体生存的立场上,对个体日常生活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进行个体叙事的小说,在几经争论后,学界将这批小说命名为“新写实小说”
,其代表作有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方方的《风景》、刘恒的《伏羲伏羲》等。
新写实小说突出地典型地体现了转型之后,新的社会形态社会格局形成之初的中国社会的思想特征、精神品格、感情形态,如从对社会的重视,转入对个体日常生存的重视,如个体日常生存中物质贫困对人的精神品格的消损,如关注下层民众个体日常生存的人道情怀等等。
当个体存在本位以个体生存形态为其显现形式出现在国人面前时,对此进行言说的价值资源的缺失,使个体生存自身、对个体生存的呈示——新写实小说及对之的评说,一时都处于失语与半失语状态,这注定了新写实小说虽然是一次深刻的尝试,但却未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也正因为如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冲击波”
小说,在揭示个体日常生存的艰难时,就出现了进一步的下滑及更大的不成功,具体体现为:用虚幻的道德美化来遮掩历史进步的残酷,用虚幻的理想来观照严酷的现实,其叙事立场也从个体生存、个体叙事转入到国家叙事,造成了叙事者与叙事对象之间的断裂。
“现实主义冲击波”
的代表作是刘醒龙的《分享艰难》、谈歌的《大厂》、何申的《年前年后》、关仁山的《大雪无乡》、李佩甫的《学习微笑》等。
教学建议
1.以《烦恼人生》为例,比较评论摘要4、5的评价视角的异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阅读《一地鸡毛》,体会摘要6中的分析视角,概括《一地鸡毛》《单位》的审美特色。
3.比较评论摘要7、8,以《分享艰难》或《大厂》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这种评价。
4.在拓展练习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5.请谈谈“新写实小说”
与“现实主义冲击波”
中作家作为创作主体,其创作姿态、创作立场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对此作何评价?
精读作品
池莉:《烦恼人生》
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
刘恒:《伏羲伏羲》
方方:《风景》
刘醒龙:《分享艰难》
谈歌:《大厂》
评论摘要
1.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
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