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二 郭沫若的历史剧(第5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的,而婵娟的感情运动也是不断深化迭进,升华到一个纯净芬芳的境界的。

特别是最后一幕,婵娟死前和屈原的对话,这是婵娟诗魂的极致,是道义美的崇高意境。

婵娟岂只是《橘颂》的象征,而且是屈原辞赋的象征。

作家的独创之处,在于当他驰骋着浪漫主义神思时,运用着象征主义的手法。

田本相、杨景辉:《〈屈原〉论》,载《文学评论》,1982(6)。

泛读作品

郭沫若:《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

郭沫若:《献给现实的蟠桃》

评论文献索引

王瑶.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创作理论.文学评论,1983(3).

黄侯兴.论郭沫若的史剧观.北京大学学报,1983(3).

王文英.论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审美价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2).

王保生.关于抗战时期六个太平天国史剧的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2).

高扬.历史精神与艺术构想——论郭沫若历史剧的心理特征.郭沫若学刊,1998(4).

高音.《屈原》——用戏剧构筑意识形态.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3).

沈庆利.郭沫若《屈原》:性与政治的**.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8(1).

倪海燕.文本裂隙与女性配角的艺术光彩:从一个角度谈郭沫若抗战时期的历史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4).

拓展练习

1.郭沫若认为“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

,“失事求似”

应是史剧的一个原则,他的创作“并不是想写在某时代有些什么人,而是想写这样的人在这样的时代应该有怎样合理的发展”

对于一些历史的空白,郭沫若凭借艺术想象予以了填补。

但这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因过于追求“以古讽今”

的现实功效,一些剧作的剧情衔接不自然、人物有失真实。

分析剧作《屈原》是否存在上述不足。

2.“郭沫若在他的史学研究与史剧创作之间建立起一种协调的动力结构。

同一种意识形态主题分别用史学与史剧的形式表现出来。

史学通过‘真实性’获得话语权威,史剧通过艺术性使这种话语权威获得大众的认可。”

[9]也就是说,郭沫若的史剧创作承担着某种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任务,其中潜藏着对未来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寓言。

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剧作《屈原》能否支持、印证这一说法。

3.阅读评论摘要5,分析郭沫若“诗性”

特征的成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星际之真千金在种田水与火(原名服不服)你跑不过我吧恋爱要在模拟后抱上鱼尾巴后娘娘们拼命宫斗,丑王妃摆烂上位穿书后我和摄政王HE了从港综签到成为传说韩警官我在通关游戏当大佬追击半岛死亡万花筒众神世界重生从夺舍自己开始诸天之从新做人楼白的游戏王奇妙冒险丹皇武帝我是大渣男[快穿]重生成世子的心尖宠王爷在上,王妃她绝色无双农门娇俏小厨娘守寡后我重生了离婚后我成了娱乐圈大佬破产男配不想跟我分手一人之开始的道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