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的风格是:开门见山,奇峰迭起,九曲回肠,大开大阖,善于在紧锣密鼓中把故事推向**。
作家、尤其是现代作家写人物,不仅要写他“做什么”
“怎么做”
,还要写他“想什么”
“怎么想”
。
只有写出人物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方式,揭示行为背后的社会动因、思想动因和心理活动,人物个性才能真正地凸现出来、丰满起来。
张平作品和一般“情节小说”
的区别,恰恰在于细节的丰满和人物心理描写的生动。
郑伯农:《论张平》,载《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5)。
11.自从“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泛起之后,一批又一批以关注社会现实矛盾为叙事目标的长篇小说大量涌现,且不断地赢得社会短暂而巨大的反响。
其代表性作品是:张平的《十面埋伏》《抉择》,周梅森的《人间正道》《天下财富》……尽管这些小说的叙事重点各有不同,有的强调对社会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生存困境的揭示,包括底层平民因体制和观念的变更而引起的内心迷惘与欲望本能的挣扎,有的极力披露官场体系中各种丑陋不堪的游戏规则,展示权力结构中的相互倾轧与腐败。
但是,它们体现出来的主体意识都是一致的,即作家们都试图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自己的叙事建立在一些社会生存的焦点现象之中,自觉地充当社会代言人的角色,从公众关注的现实命题中果断地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以直面现实的姿态来体现自己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
他们无疑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作家作为知识分子的特殊禀赋和艺术良知,至少体现了知识分子对整个社会生存秩序与历史命运的真切关注。
我却感到,无论是作家的叙事姿态,还是作品本身的艺术质量,就其知识分子的立场而言,都让人十分怀疑。
从表面上看,作家们满怀豪情地把叙事焦点对准当下的生存境遇,对准人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生活矛盾,力图以关怀的姿态来展示经济体制变更时期的严峻现实,展示国人在这场社会迁徙过程中的种种喜怒哀乐,揭示改革的阵痛与人们心灵伤痛之间的共振关系,其创作主体的内在立场似乎有着不容置疑的正义性,在某种程度上也的确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心声。
然而,如果真正地深入到这些文本之中,我们便会发现,这些长篇还只是停留在现实问题的表层状态上,要么只满足于对官场规则和游戏方式的猎奇式描述,要么只满足于对人性欲望的放纵式书写,要么只满足于官场人物在道德良知上的自我挣扎与堕落,既缺乏对权力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痼疾的深层挖掘,又缺乏对权力本身在现代社会体制中所造成的巨大历史伤害进行深远的思索,其批判的有效性和尖锐性都非常有限。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根本看不到作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强烈的抗争姿态,更看不到他们面对如此沉重的现实所引起的内心焦灼与伤痛。
洪治纲:《陷阱中的写作——论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见林建法等主编:《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灵魂与灵魂的对话》,403~407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泛读作品
张洁:《沉重的翅膀》
谌容:《人到中年》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路遥:《平凡的世界》
周梅森:《人间正道》
张平:《国家干部》
评论文献索引
杨曾宪.怪圈中的改革文学.当代文坛,1988(2).
彭子良.改革文学:从**的宣泄走向冷静的审视.文艺评论,1988(5).
姜静楠.“改革文学”
的现状与出路.小说评论,1991(5).
张达.改革题材文学二十年.山东文学.1999(11).
时汉人.高晓声和“鲁迅风”
.文学评论,1984(1).
王尧.“陈奂生战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