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十 20世纪末的长篇小说创作高潮(第5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本身,已经显示了王朔的作用与意义了。

王蒙:《躲避崇高》,载《读书》,1993(1)。

9.王朔成功地打入市场(同时亦为自己带来商业上的成功),导引了一股大众文化的潮流,而其非知识分子化的情感接入,不仅对社会传统的规范和秩序,同时亦对中国知识分子整个的人文传统均实施了致命的打击,而恰恰是这种打击,方使王朔进入学院严肃的讨论话题,并为纯文学所接纳,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文化现象。

王朔现象构成了90年代中国大陆一个复杂的人文景观,在某种失败主义的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通过王朔淋漓尽致地宣泄了自己的苦闷和烦躁,在一种极度的失望之中(包括自身)索性借用王朔式的玩世不恭来对抗业已沉重不堪(又显得浮夸空洞)的思想,精神的日益重叠常使知识分子陷入思想的疲惫之中,这时,任何一种简单的话语行为反而会使知识分子感到易于接受并以此解脱思想的过于严肃,王朔对知识分子的嘲弄在阅读中也就同时转化为知识分子的自嘲(多少含有一种自虐心理)。

王朔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些城市流浪汉的心态,在某种意义上,他描写了在中国一些没落“贵族”

的兴衰的心路历程。

商业性的烙痕已经无法抹去,并成为这种文化破坏的主要精神背景,它一方面造成王朔小说的某种庸俗或者浅薄,但同时也无意间传达出一个新兴的市民阶层的文化态度,这是王朔小说更为深层的文化含义。

陈平原:《近百年中国精英文化的失落》,载《二十一世纪》,1993(6)。

泛读作品

张炜:《九月寓言》

韩少功:《马桥词典》

莫言:《**肥臀》

王朔:《看上去很美》

张承志:《心灵史》

评论文献索引

陈骏涛,等.说不尽的《废都》.当代作家评论,1993(12).

赖大仁.魂归何处——贾平凹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李建军.私有形态的反文化写作——评《废都》.南方文坛,2003(3).

李建军.随意杜撰的反真实性写作——再评《废都》.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3).

畅广元.《白鹿原》与社会审美心理.小说评论,1998(1).

陈涌.关于陈忠实的创作.文学评论,1998(3).

毛崇杰.“关中大儒”

非“儒”

也——《白鹿原》及其美学品质刍议.文学评论,1999(1).

孙绍振.什么是艺术的文化价值——关于《白鹿原》的个案考察.福建论坛,1999(3).

南帆.文化的尴尬——重读《白鹿原》.文艺理论研究,2005(2).

阎晶明.顽主与都市的冲突:论王朔小说的价值选择.文学评论,1989(6).

徐江.蒙娜丽莎的一脸坏笑——王朔批判.十作家批判.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傅书华.心灵的迷狂——张承志现象批判.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4).

拓展练习

1.张承志是新时期第一个公开宣称皈依宗教的人;他的《心灵史》则是一个奇异的文本,一方面被文化界奉为“现代经典”

;另一方面也“赢得黄土地上几百万、上千万农民兄弟的夸奖和念想”

(语出其散文集《清洁的心》第119页),然而不可否认,真正能够理解作品的读者却也很少。

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请查阅相关评论,谈谈你对此如何理解,对《心灵史》又作何评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的玩家能成神重生之娱乐圈事件簿破浪逆天仙尊2枕上欢宠:隐婚总裁难伺候文娱从自媒体开始邪王,请放过大秦从献仙药开始满级大佬从斗罗开始我在日本当剑豪穿进古早虐文里当妈粉求求你当个正经法师吧我在火影修仙左苏我差亿点成了普通人最强仙尊重生都市没金手指照样无敌梦魇侵袭:我变成了怪物!直播:开局证明无限多元宇宙大唐黑脸神我真不是法爷升平乐大佬从娱乐模拟开始昼夜[综英美]改造基地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