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四节路翎
banner"
>
内容提要
路翎在小说创作上成功践行了胡风现实主义的理论主张,充分发挥了作家主体的“主观战斗精神”
,被誉为七月派的“小说重镇”
。
20世纪40年代是路翎创作高峰期,先后出版中篇小说《饥饿底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短篇小说集《青春的祝福》《求爱》《在铁链中》以及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剧本《云雀》等。
新中国成立后,路翎在短篇小说上成就较高,特别是《初雪》和《洼地上的战役》影响较大,并引发了激烈的文学争议。
1955年,受“胡风反革命事件”
的牵连,路翎蒙冤入狱,艺术生命被强行中断。
**结束后,路翎笔耕不辍,但因长期牢狱生活对思想的严重禁锢,艺术质量严重下滑。
路翎将底层民众生命强力的爆发作为重要的创作主题,深刻揭示了深受“精神奴役”
的人民大众在麻木、萎靡的精神表层下所蕴藏的鲜活的原始强力和顽强的抗争意志,但同时也描绘出这种原始强力的盲目性、自发性以及疯狂的病态,刻画出活生生的由人性、兽性混合而生的“立体的人”
。
对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关怀,也是路翎小说的主旨之一。
《财主底儿女们》以一个封建家庭的兴衰起落和几代人不同的命运走向,展现了封建家族制分崩离析的历史过程,反映出知识分子精神史与历史事变的深刻关系。
路翎坚持“主观拥抱现实”
的创作观,积极借用现代派技法,特别是现代心理小说的描写,对人的精神世界,包括非理性、无意识世界做出深入而大胆的开掘,使作品生发出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所不具有的思想深度和先导意义。
其作品集中体现了七月派小说的基本特征:第一,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指向,将文学创作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第二,揭示民众“精神奴役的创伤”
;第三,高扬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
;第四,追求沉郁而悲壮的“力之美”
。
教学建议
1.分析《饥饿的郭素娥》是如何实现对“人民底原始的强力”
的挖掘、对“精神奴役创伤”
的揭示的。
2.我们一般将路翎归于现实主义一派。
但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特别是对变态心理的描述却有很强的现代主义色彩。
阅读评论摘要5、6,分析路翎心理描写的特点。
3.就拓展练习2展开讨论。
精读作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