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四章戏剧
banner"
>
第一节概述
内容提要
抗日烽火映照下,戏剧,包括五四时期舶来的话剧,在第三个十年由剧场走向了广场,获得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大体经历了从宣传剧到历史剧和世俗生活剧再到讽刺喜剧的转变。
抗战初期,通俗易懂且极具宣传鼓动性的戏剧形式如街头剧、活报剧、茶馆剧、朗诵剧、游行剧盛行一时。
这些剧作大多是服务于现实斗争的急就章,剧情简单,语言粗糙,演出方式简陋,且有概念化和公式化的倾向,但有很强的鼓动性和宣传性,其中街头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曾轰动一时,被合称为“好一记鞭子”
。
进入抗日相持阶段后,社会生活由非常状态过渡到正常状态,盲目狂热的抗战热情逐步消退,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和斗争大大加强,现实战争题材不再居于主导地位,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对历史文化的挖掘成为大后方和“孤岛”
戏剧取材的两大趋向。
对世俗生活的关注,使得普通人(包括知识分子)的生命价值在战争背景下得以确认,主人公往往由平凡真实且存在某些弱点的普通人来承担,代表剧作主要有夏衍的《芳草天涯》《法西斯细菌》、宋之的的《祖国在呼唤》、陈白尘的《岁寒图》、袁俊的《万世师表》、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等。
标志抗战史剧取得巨大成就的作品,除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外,还有于伶的《大明英烈传》、欧阳予倩的《桃花扇》以及阿英的三大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等。
这些剧作大都取材于时局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具有高度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政治化特征。
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讽刺性喜剧的创作达到高峰。
代表剧作有陈白尘的《升官图》、吴祖光的《捉鬼记》、宋之的的《群猴》等。
沦陷区戏剧在回避政治的同时,迅速走上了职业化、商业化、通俗化之路,除对外国剧本进行卓有成效的改编与再创造外,还对市民社会的民间价值观念予以了充分观照。
杨绛此间所作的喜剧《称心如意》《弄假成真》获得很大反响,被誉为“喜剧双璧”
。
解放区戏剧呈现出与国统区、沦陷区迥异的艺术探求和文学风貌,特别是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的艺术方针经《讲话》确立以后,“阳春白雪”
式的经典名剧、外国大戏迅速被追求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能直接反映革命斗争现实的新秧歌剧、新歌剧以及改良的传统戏曲所取代,影响较大的剧作有:新秧歌剧《兄妹开荒》、评剧《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新秦腔《血泪仇》以及新歌剧《白毛女》等。
《白毛女》是解放区文艺对民间话语、启蒙话语与革命话语进行有机整合的成功范本,故事原型“白毛仙姑”
几经加工后成为新旧社会制度变迁的见证人,有效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的政治主题。
它在民间、民族戏曲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洋歌剧的表现手法,创立了深具民族特色、适合大众观赏的现代歌剧模式,被誉为“现代民族歌剧奠基之作”
。
在民族艺术的继承、大众文艺的深化等方面,解放区戏剧做出了不少有益尝试,但因过分追求政治倾向性,往往背离了生活的真实性和个体的丰富性,使题材范围狭窄化、人物性格固定化、戏剧冲突单一化。
教学建议
1.阅读评论摘要1、2、3,了解20世纪40年代戏剧创作概况。
2.阅读评论摘要4、5,分析抗战中期、抗战后期,历史剧与讽刺喜剧先后兴起的原因。
3.阅读评论摘要8,评析《升官图》与果戈理《钦差大臣》在艺术构思上的差别。
精读作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