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二 创业史青春之歌及史诗类长篇小说(第4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戏剧化、将革命内容与传统婚爱故事两个文本重新拼接组装的写作过程。

这样说,不是否定它的思想进步性,贬低作家对生活的虚构和想象,只是要表明,这种政治功利性的文学反而可能有一个复杂的“形成史”

和文本的语境。

程光炜:《〈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载《中国比较文学》,2004(1)。

6.不难看出,林道静始终都在寻找着自己的精神父亲。

尽管也曾有人格误认的心理挫折,但从总体上来看,从余永泽到卢嘉川,再到江华,通过对这三个男性的选择、放弃、认同,林道静是一步一步地实现着心灵深处最初的隐秘诉求。

当然最终的结果不无苦涩,因为愿望满足的背后是难以掩饰的心灵隐痛。

林道静最终嫁给了一个理想化的父亲,而不是梦中情人。

在她和江华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爱情,林道静在很大程度上是陷进了父权崇拜的文化心理陷阱。

值得指出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女主人公林道静的人生心路立场可以被看做是现代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包括作者杨沫)的人格演变历程的一个缩影或象征。

在这个意义上,林道静的“恋父情结”

不仅仅是属于她个人的,也不仅仅是属于作者杨沫所独有的,而是属于现代中国革命知识分子(作家)所普遍具有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倾向。

恋父情结的本质在于父权崇拜。

正是对政治权威及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全面认同才导致了中国革命作家的自我丧失和精神沦陷。

对于那些深陷“恋父情结”

的革命作家而言,他们已经异化成了父亲精神的衍生物,而与自身的生命本能和自我意志相疏远。

用精神分析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他们在精神上已经被“阉割”

了,其人格心理结构也就变得残缺不全,在这个意义上,林道静的女性身份也就具有某种文化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中国革命知识分子(作家)群体的女性身份,这是遭到权威的政治文化父亲的精神阉割的结果。

李遇春:《“十七年”

文学中文化“恋父”

心理分析——以〈青春之歌〉、〈创业史〉和〈艳阳天〉为中心》,见吴秀明主编:《十七年文学历史评价与人文阐释》,300~301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泛读作品

梁斌:《红旗谱》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杜鹏程:《保卫延安》

吴强:《红日》

评论文献索引

朱寨.从对梁三老汉的评价看写中间人物主张的实质.文学评论,1964(6).

江晓天.也谈柳青和《创业史》.文学理论与批评,1990(1).

刘克宽.超越政治视角的文化审视——重新解读《创业史》中梁三老汉形象.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邱景华.创业史:新的小说类型.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2).

鲁太光.被分成两半的农民——对《创业史》的重新解读.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2).

刘纳.写得怎样:关于作品的文学评价——重读《创业史》并以其为例.文学评论,2005(4).郭开.略谈对林道静的描写中的缺点:评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中国青年,1959(2).

杨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由《青春之歌》再评价看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局限.上海文论,1989(2).

钱振文.“难产”

的《青春之歌》.南方文坛,2005(5).

戴锦华.《青春之歌》——历史视域中的重读.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木叶:从解开笼中鸟开始!农门春暖:家有小福妻乡村最强小神农我靠打脸封神[快穿]八十年代之悍妻有点闲快穿之女配突然被穿了云梦的魔性之旅我以熟练度苟到成仙漫威中的暗黑圣骑士放学后别来我办公室我与科比当队友庶道为王糙汉与娇女狂妃在上:邪王一宠到底火枪未能击穿裤袜法术即真理左苏神州雁回惩罪者:诡案迷凶男卑女尊修仙界直死无限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好男人[快穿]都市超级邪医都市小保安斗罗里的藤虎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