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四章本时期散文
banner"
>
第一节“十七年”
散文三家
“十七年”
散文创作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56年为第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回忆录、纪实性的事件或人物特写以及报告文学一类的创作甚为繁盛,其他品类如抒情散文、小品文、杂文等相对沉寂。
从1956年“双百方针”
起,“十七年”
散文的面貌开始发生较大变化。
散文创作试图超越现代传统而有所创新,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以追求思想与诗意的熔铸、寻求意境、注重构思和形式为基本特征的“诗化散文”
。
“诗化散文”
的出现,可视为“十七年”
散文在不断探索中形成自身特色的标志。
这一阶段,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明显成绩的作家当属杨朔、刘白羽和秦牧等。
其他如吴伯箫、曹靖华、袁鹰、菡子、何为、碧野、陈残云、郭风等,亦在散文创作方面用力甚勤。
此外,以“三家村”
杂文为代表的杂文创作也值得关注。
杨朔、刘白羽、秦牧是“十七年”
文学时期比较有特色的散文作家,被人们冠以“散文三大家”
的称谓。
杨朔(1913—1968)早年曾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学习钻研,还创作过旧体诗,对古典诗词中的意境氛围有着较深的体悟。
50年代中后期,杨朔自觉地将诗意的探寻融入散文创作当中,为“十七年”
散文在艺术形式求新图变方面开辟了先路。
同时代许多人纷纷效仿杨朔诗化散文的创作路数,并因此形成了“杨朔模式”
。
诗化散文的形成与选择有着深刻的时代因素,但也与杨朔的成功经营密不可分。
杨朔的诗化散文有着如下鲜明的特征:
一、精致性。
杨朔的散文努力追求诗歌创作的精致手法,“总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
[1],设法营造情思结合的意境。
这种精致性体现在:首先,在散文的结构安排上,精心布局,曲径通幽。
杨朔的每一篇散文篇幅短小,看似天成却是有意为之。
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文字背后都有一双无形的手,掌控着情感与故事的发展方向。
在作品开头和结尾的安排上,更见作者的营构苦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