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四节赵树理张恨水
banner"
>
中国文学自五四开始走向“现代化”
的过程中,“文艺大众化”
一直是作家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这是因为,文学在近代以来危机日重、救亡图强的现实中被赋予重要使命,文学的作用被大大提升。
要求文学能够利用自身形象生动、传播广泛的优势,发挥振奋民心、改良生活、传播新知、反思传统的特殊作用,参与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
何以才能真正实现“文艺大众化”
?五四后一代代作家们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但效果并不明显。
新文学运动中诞生的“白话文学”
,虽然在内容上汇聚了西方近代以来许多新的文化科学观念,但文学描绘的生活形态和所形成的“欧化体”
话语方式与一般大众有很大隔膜。
看不懂(亦听不懂)、不愿读成了一般民众对待新文学的基本态度。
这成为新文学必须面对却长期难以解决的难题。
赵树理的创作正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赵树理(1906—1970)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他十分熟悉民间文艺的各种形式和底层民众的文学偏好。
他在对新文学与民间文艺的对比中,深感新文学受冷落的处境以及“欧化体”
文学的弊端,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学习文学创作时就有意识地探索文艺大众化的写作路子。
据研究所知,赵树理在成名作《小二黑结婚》问世之前,就曾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过包括中长篇小说在内的二三十万字的通俗有趣的作品。
所以,赵树理在40年代能够连续推出极具新颖性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并不是突发奇想的偶然。
要实现文艺大众化,简言之,一是要写大众的真实生活、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二是要用大众熟悉并喜欢的艺术形式。
文艺大众化就是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简洁明畅、雅俗共赏。
赵树理的小说可以看做新文学“文艺大众化”
的成功范例。
“雅”
应指作品主题的严正和故事意味的淳厚,而“俗”
则更多地要考虑作品趣味的活泼性、故事叙述的简明性以及思维方式的民间习惯等。
大众化并不是通俗化,然而“通俗”
却是大众化的必有之义。
赵树理作品雅俗共赏的大众化效果,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现的:
一、大众生活的写实描绘。
真实地反映生活,对许多作家而言并不是容易做到的。
赵树理小说的真实性,首先是“朴素的真实”
。
他的小说几乎都是自己“据实所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