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二节“革命样板戏”
banner"
>
“革命样板戏”
是“文革”
时期对一些舞台艺术作品的特殊称谓,最早的“样板戏”
是指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八部作品,其后出现的一些舞台艺术作品如《龙江颂》《平原作战》、芭蕾舞剧《红嫂》等也被列入其中。
作为“文革”
时期“政治化”
审美的代表,“革命样板戏”
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艺术理念和美学追求。
“革命样板戏”
及其类属的大部分作品,都与“十七年”
时期的“革命现代京剧”
的创演活动以及连续进行的“戏改”
运动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1950年,为了推动戏曲改革,成立了“中央戏曲改进委员会”
,戏曲领域中以“改制”
、“改人”
、“改戏”
为主要目标的戏曲改革运动持续深入开展。
50年代末在“以现代剧目为纲”
的号召下,全国掀起创演现代戏的风潮。
60年代初,毛泽东在关于文艺问题的两个批示中,对戏剧部门“社会主义改造”
情况表示出强烈不满,更加速了戏剧革命的步伐,激进文艺观念在这一时期所提倡的现代戏里已初露端倪。
1964年,北京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集中展示了革命现代京剧的成果,“样板戏”
的剧目雏形大多由此产生。
[18]究其源头,又可追溯到延安时期的评剧改革。
因此,“文革”
时期的“样板戏”
现象,实际上是自延安评剧改革至“十七年”
、“戏改”
运动背景下戏剧革命化的自然延续。
指导“样板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