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胡悦对保管员也不陌生——双沟村就有大队保管员,可那是临时工,公社粮管所的保管员却是“铁饭碗”
。
“粮管所的保管员管着公粮,每个月有固定工资,吃的是国库粮,”
吴运才掰着手指头算,“一个粮管所七八个人,保管员就有个,平时看着清闲,可到了收公粮的时候,忙得脚不沾地——他们近水楼台,偶尔还能给家里带点新磨的白面,羡煞旁人!”
会计出纳员就更不用说了——供销社、食品站、粮所都得配,管钱管账,是公社的“财神爷”
。
“这些人得会打算盘,还得细心,要是算错了账,自己得赔!”
吴运才笑着说,“不过好处也多,谁家想跟供销社赊点东西,都得跟会计说好话!”
说到电影放映员时,暮色已经漫进窗户,吴运才的声音突然软了下来,带着点回忆的暖意:“七三年冬天,县里的放映队拉着发电机进山,十八里沟的老羊倌揣着腌了三年的野猪肉,走了半夜山路赶去——就为求放映员多留一宿,再放一遍《闪闪的红星》!”
他比划着倒胶片的手势,眼睛亮了起来,“那盘胶片传了六个公社,每个公社都有人送玉米饼、煮鸡蛋,接过的饼能装满两车斗!”
胡悦一听,也想起了童年——每次放学路上撞见电影放映队的三轮车,她和小伙伴们能抢着帮放映员推车,七手八脚地往小区里拽,就为能让电影先在自家楼下放。
“那时候娱乐太少了,能看场电影比过年还开心!”
“现在公社有了电影队,每周周末能放一场,可以前全县就一个电影队,”
胡悦感慨道,“双沟村以前要看电影,得等电影队轮过来,从春节等到暑夏,再从暑夏等到寒冬,有时候等大半年都看不上一场!”
她还记得小时候等电影的场景——整个管理区的人,搬着板凳、提着马扎,早早聚集到晒谷场,白布已经挂好了,大家从太阳没落山就开始唠嗑,说东家的庄稼、西家的婚事,越等越热闹。
等到夜幕降临,大队书记领着醉醺醺的放映员过来,人群立马欢呼起来,孩子们围着放映机跑圈。
当一束白光穿破暗夜,照在长方形的白布上时,乌压压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地道战》《南征北战》的声音一响,所有人的心思都飞到了画面里,跟着主角们紧张、欢呼,连大气都不敢喘。
“那时候觉得,能看场电影,真是最幸福的事!”
胡悦笑着说。
吴运才也笑了,弹了弹烟灰:“可不是嘛!
不过各地的‘八大员’也不一样,有的地方还把话务员、炊事员、技术员算进去——话务员管着电话,能先知道招工信息;炊事员在公社食堂上班,能多吃口热饭;技术员会修拖拉机、育秧苗,也是香饽饽!
说到底,这些职业都跟老百姓的日子息息相关,自然受人待见!”
胡悦听着,心里对公社的架构更清楚了——原来这些看似普通的职业,背后藏着这么多的时代故事,也藏着社员们最朴素的期待。
她端起搪瓷缸喝了口茶,忽然觉得,以后在公社工作,得多跟这些“八大员”
打交道,才能真正了解社员的需求,帮他们多办点实事。
“话务员可是稀罕职业!”
吴运才指着走廊拐角的话务室,声音压得低了些,“五六十年代那会儿,电话就是部队和县委的‘专属品’,老百姓见都见不着。
直到前两年,县里才拉了电话线,咱们公社才算有了第一部摇把子电话!”
胡悦深有体会——以前每次来公社开会,想给上海家里打个电话,都得在话务室排半小时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