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最后,这位可爱的老人语重心长,却字字千钧:“教育部不要再成为阻碍!
赞成改革方针的,就放手去干;不赞成的,趁早改行,别占着位置耽误事!”
刘西尧等人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额头上冒出了细汗,肩膀都往下垮了几分,显然是被这番话压得喘不过气。
稍缓了语气,这位可爱的老人开始谈具体问题。
他特别拿起教育部起草的招生政审标准,皱着眉说:“你们写的这东西,文绉绉的,太繁琐!
条条框框太多,把好苗子都卡住了。”
他直截了当,“政审,核心就是看本人表现!
只要本人政治历史清楚,热爱国家,热爱劳动,遵守纪律,有决心好好学习,这几条就够了。
招生就抓两条:第一,本人表现好;第二,择优录取!”
这“择优录取”
四个字,像定海神针似的,一下子确立了按考试成绩高低排序录取的根本原则。
之前两次招生会议上,关于“录取多少应届高中毕业生”
的激烈争吵,也顺着这四个字烟消云散——管你是应届生还是社会青年,分数够了就能上,这才是最公平的。
其实,突破这些限制,正是这位可爱的老人早就定下的决心。
早在9月6日,他就在给几位核心领导的信里明确提出:“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大学生,要在社会上公开招考,才能保证质量!”
可教育部后来提交的方案里,把这个比例改成了20至30,还机智地加了一句:“以选优为原则,可高于或低于此比例。”
没想到,正是“择优录取”
这把尚方宝剑,为后来取消应届生比例限制打开了大门——只要分数够高,管你是应届生还是知青,都能被录取。
9月21日,刘西尧终于把这位可爱的老人的讲话精神传达给了招生会议现场。
会场瞬间沸腾了!
代表们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有人激动地拍桌子,有人红着眼眶握手,都说这是“震撼教育战线的一声春雷”
。
会后的简报里写道:“许多争论了几十天的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整个教育界终于可以放手大干了!”
思想的坚冰一旦打破,共识就像春潮似的涌了上来。
标志性的《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只用了短短几天就起草完成。
这份文件在报考标准、培养目标等关键环节,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还确立了“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
的全新方针——这十六个字,彻底取代了沿用多年的“群众推荐、领导批准”
。
九月底,教育部把这份凝聚了新精神的招生意见正式呈报上去。
这位可爱的老人连夜审阅,第二天一早就果断批示:“我看可以!”
10月5日,高层会议讨论通过了这份文件;10月12日,正式批转全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