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媳妇跟在后面,也警惕地斜了胡烨一眼,双臂交叉抱在胸前,把自己怀里的书护得严严实实,眼神里明晃晃写着“别打我家书的主意”
,那警告的意味,比当面说“离远点”
还直白。
胡烨尴尬地站在原地,手还僵在半空,楼道里只剩下老张夫妇上楼的脚步声。
他愣了几秒,突然灵机一动,冲着老张已经踏上半层楼梯的背影,拔高声音喊:“老张!
老张!
晚上来家里吃饭啊!
我炖了一大锅大骨头,小火慢炖了一下午,肉都烂乎了,香得能飘出三条街!”
这话一出,老张的脚步明显顿了一下,胡烨甚至能看见他肥硕的肩膀动了动,喉咙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老张平时最爱吃炖骨头,以前每次胡烨家炖骨头,他都能啃两大块。
可也就犹豫了一秒,老张低头看了看怀里的书,那崭新的书脊在灯光下泛着光,仿佛比炖骨头更有吸引力。
他猛地甩了甩脑袋,跟拨浪鼓似的,头也不回地喊:“不去!
不去!
没空!”
声音里还带着点咬牙切齿的坚定。
胡烨望着老张夫妇消失在楼梯拐角的背影,无奈地摇了摇头,嘴角扯出一抹苦笑:“好你个老张头!
真是抠门到家了!
平时好酒好肉可没少请你,现在连本书都不让看!”
心里虽有点气,但转念一想,胡烨也释然了。
这都啥时候了?家家户户都有孩子要高考,尤其是像他们这样有知青子女的家庭,孩子的命运全系在这几本书上。
对那些在农村苦熬的知青来说,这书就是改变命运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通往大学的唯一船票。
好不容易抢到了,谁舍得轻易让人看?自己家多一份希望,别人家就少一份机会,这无声的竞争,虽然有点残酷,可也透着那个年代里,父母为了孩子前程孤注一掷的心酸。
想到这儿,胡烨心里的紧迫感一下子上来了,跟揣了个火炭似的。
他不再耽搁,转身冲回家,从抽屉最深处翻出一个旧铁盒,打开来,里面是一沓用橡皮筋捆着的钱,有毛票,有块票,还有几张十元的大钞——这是家里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
他数都没数,抓了一把塞进兜里,又匆匆披上外套,脚步如飞地冲了出去,汇入了往新华书店方向涌去的人流中。
南京东路上,新华书店的门口早已被人山人海围得水泄不通。
排队的队伍像一条长龙,从书店门口蜿蜒出去,沿着山东路、九江路、汉口路,一直延伸到了河南路,把附近的马路都堵得严严实实,连自行车都难以前行。
队伍走得极慢,跟凝固的溪流似的,可也在一点一点往前挪。
不少人手里提着军用水壶,壶里灌满了水,显然是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还有更多人带着小板凳,每当队伍往前挪一小步,大家就拎起小板凳,往前挪一点,再稳稳放下,坐好。
小板凳在地面上摩擦发出的“刺啦”
声,夹杂着人们的交谈声、叹息声,还有偶尔传来的孩子哭闹声,构成了这特殊时刻独有的背景音。
胡烨站在街角,看着这望不到头的队伍,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
队伍里有不少年轻的面孔,应该是本地准备高考的学生,可更多的是头发花白、神情紧张的中老年人,不用想也知道,他们都是来给远在外地的知青子女抢书的。
“同志,劳驾问一句,”
胡烨凑到队伍旁边一位戴帽子的中年男人身边,小心翼翼地问,“今天这是啥日子啊?怎么排这么长的队?”
“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