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三条路,是担责与反思。
这场浪潮,终究是他亲手推动、寄予厚望的,如今浪头偏了,出了问题,他心里早就默默扛起了那份责任。
更让他清醒的是,搞经济远不像在战场上运筹帷幄那么得心应手——打仗他熟,从井冈山到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指挥过无数场硬仗,可怎么让工厂多产好钢、让地里多打粮食,怎么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里面的门道太多,他还没摸透。
其实在上山前的一次核心会议上,教员就曾坦诚地说:“搞经济?我真不是行家!”
他摆着手,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的自省,“这辈子怕是钻研不透了,年纪摆在这里,精力也跟不上了。
要说精通此道,还得看真正懂经济的同志。
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经济这本厚重的经,终究需要真正懂行的人来念,我这门外汉,不能瞎指挥。”
后来,这些话常被与会的同志提起,每次说起来,都忍不住感慨:领袖能这么实在地说自己“不懂”
,这份勇气和坦诚,太难得了。
可谁也没料到,在那座云雾缭绕的山上,会议开着开着,一场始料未及的风暴突然袭来。
原本要纠偏、要降温的议题被冲得七零八落,大家的注意力都转到了别的地方,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倒没人提了。
刚开始上山那会儿,教员的心情还算疏朗。
他站在含鄱口,看着眼前的云涛翻涌,像极了故乡湘江的烟波,心里的愁绪也散了些。
山风猎猎,吹起他洗得发白的旧中山装衣角,他迎着风站了许久,忽然停下脚步,对身边的秘书低语:“这经济建设的经,比打仗难念多了啊……打仗有章法,有敌人,可搞经济,看不见摸不着,稍不留意就走了偏,难,太难了。”
但他骨子里的豪情从没减过半分。
没过多久,那首磅礴的《七律》就传遍了全国——“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字里行间都是他藐视万难、志在必得的劲儿,也让不少像徐诗文这样的年轻人,又重新燃起了信心,觉得再难的坎,也能迈过去。
会议前半段,气氛还算轻松,大家围坐在一起,敞开心扉说话,被称为“神仙会”
。
总结经验教训时,教员也不避讳谈自己的失误,甚至主动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
有天深夜,他跟几位老同志围坐在油灯下,桌上放着一杯凉透的茶水,他推心置腹地说:“敢想敢干?冲过头了就成胡思乱想!
责任不全在下面,我也有份。
我这人,年轻时性子急,总觉得真理独握在手,听不进不同意见;现在嘛,性子压下去些,可跟自己较劲倒是常事了。”
他笑了笑,语气里带着几分自嘲,“有时上半夜还钻着牛角尖,觉得自己没错,下半夜躺下想想,嘿,倒想通了——好多事,确实是操之过急了,没考虑到实际情况,害老百姓跟着受累了。”
那段时期的颠簸,深深撼动了这位历经风雨的领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