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说着,他的喉结还明显地滚动了一下,看得徐诗文忍不住笑了——没想到在部里当领导的老首长,还是这么个馋煎饼的性子。
“老首长还是惦念着咱山东的味道啊!”
徐诗文笑着把裹好油条的煎饼递过去,指尖还沾着煎饼上的细粉,“前阵子跟老战友们聊天,大伙儿都盼着您啥时候回村里看看,我家那口子还说,要给您烙最地道的甜香煎饼。”
倪少华双手接过煎饼,指尖轻轻摩挲着薄如蝉翼的饼皮,眼里满是感慨:“这可比当年打仗时吃的讲究多喽!
那时候行军急,老百姓把玉米糊往鏊子上一摊,卷根生葱就往咱手里塞,糙得硌牙,可就靠这口顶了多少个日夜。”
“那可不!”
徐诗文往嘴里塞了口油条,脆响在屋里回荡,“当年那叫‘滚煎饼’,对付着填肚子就行。
咱鲁中这甜香的泰山煎饼不一样,玉米糊得用石磨磨三遍,细得能透光,再用麦秆火烤的大鏊子一摊,薄得像蝉翼,脆得像冰片,咬一口又甜又有嚼劲,就跟咱山东人似的,看着普通,骨子里全是厚道!”
这话把倪少华逗得哈哈大笑,手里的煎饼都晃了晃:“说得妙!
咱山东煎饼就是这点好,花样再多,骨子里都透着‘厚道’‘实在’!
临沂的煎饼厚实,能扛大半天饿,管饱;泰山的煎饼玉米小米花样多,越嚼越香,管馋;莱芜的煎饼还能卷酱菜,营养足;曲阜的煎饼裹着花生碎,花样多。
玉米煎饼、小米煎饼、麦子煎饼、地瓜煎饼,不管哪种,都不玩虚的,咬下去全是真材实料!”
“煎饼在手,万种美食可卷,只要你能想到的美食都能卷进来,但最经典的还是卷大葱哈!”
他撕下一小块煎饼放进嘴里,慢慢咀嚼着,眼神亮了起来,“你尝尝,先觉得硬,费牙口,可越嚼越有甜香味,咽下去半天,嘴里还留着劲儿,忍不住还想再来一口。
这就像咱山东人的名声,乍一看粗犷,相处久了才知道,最是豪爽仗义,靠谱!
要是再卷上根刚拔的嫩大葱,蘸点黄豆酱,嘿,那滋味,神仙来了都不换!
当年淮海战役,炮火连天的,多少老百姓推着小车送煎饼,咱就是靠这口撑着打胜仗的!”
提到打仗的日子,倪少华的眼神飘向院外的老槐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硝烟:“陈老总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小推车推出来的。
要我说啊,也是咱老百姓一张张煎饼烙出来的!
那时候一到饭点,村口全是烙煎饼的鏊子,火光映着老百姓的脸,热乎的煎饼一摞摞往车上堆,现在想起来,心里还热乎着呢!”
两人就着煎饼聊了半天,徐诗文空腹喝了好几杯浓茶,头开始发晕,太阳穴突突跳。
幸好王采娥端着热气腾腾的小米粥和煎蛋走了过来,黄澄澄的煎蛋冒着油花,小米粥熬得黏糊糊的,飘着一层米油,香味瞬间盖过了茶香。
徐诗文刚端起粥碗喝了两口,就见倪少华放下煎饼,擦了擦嘴角的酱渍,眼神突然变得严肃:“老徐,别光顾着吃,你心里不就是琢磨,为啥刚在太原开了教育会,这才多久又要往北京跑吗?”
徐诗文握着粥碗的手顿了顿,抬头迎上倪少华的目光,老实地点了点头:“确实想不明白,太原会议定的调子挺清楚,招生工作都开始准备了,这突然又紧急召集,心里总犯嘀咕。”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倪少华夹起一块煎蛋放进嘴里,嚼得喷香,声音却平淡得像在说家常,可落在徐诗文耳朵里,却跟炸雷似的,“教育这片天,要变了!”
:()1977年高考又一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