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收到回信后的第四天,也就是5月10日,邮递员又送来了一个木匣子。
李庆霖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沓崭新的纸币,用红绳捆扎得整整齐齐,散发着油墨特有的淡青色光泽。
他拿起一沓看了看,每张钞票的编号都以“1973”
开头——这是刚从印钞厂出来的新钱!
他双手颤抖着,把装着三百元的木匣子捧到堂屋,放在教员像的正下方,又找了块红绸布铺在下面。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红绸布上,也落在李庆霖的脸上。
他看着木匣,眼泪又流了下来,滴在红绸布上,洇开两团湿痕。
那是激动的泪,也是感恩的泪。
他对着教员像深深鞠了一躬,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这笔钱,要当作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让子孙后代都记得,教员心里装着老百姓。
徐诗文听到这里,手里的筷子“当啷”
一声掉在桌上。
他看着倪少华,嘴唇动了动,却再也说不出反驳的话。
窗外的晨光越来越亮,透过玻璃照在桌上,也照在两人之间——那道关于公平与特权的鸿沟,仿佛在这一刻,被李庆霖的信和教员的回信,悄悄撕开了一道裂缝,而裂缝后面,是无数知青和老百姓期盼的光。
同一时刻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亮得晃眼,把整个会场照得如同白昼。
翔宇先生摘下老花镜,指腹轻轻揉了揉发酸的眼眶,目光重新落向墙上那幅巨幅全国地图——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标注着各地知青插队的地点,此刻在他眼里,每一个红点都像一颗沉甸甸的心。
墙上的石英钟“滴答滴答”
走着,指针早已越过深夜11点,会议室内烟雾缭绕,空气里满是烟草味和纸张的油墨味,一场关乎无数知青命运的高级别会议,已经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
翔宇先生把眼镜推到额顶,露出布满红血丝的眼睛。
他手里捏着一份卷了边、页脚都磨破的福建来信,那是李庆霖写给教员的信,经过层层传阅,纸上已经布满了不同颜色的批示,每一笔都力透纸背,像一把把对准官僚沉疴的利箭。
“知青们借住的房子,漏雨漏风,冬天连炭火都没有……”
他逐字逐句地重读信中内容,读到这里时,声音突然一顿,目光“唰”
地转向坐在对面的农业部长,镜片后的眼神锐利得像刀,“沧白同志,你知道吗?现在某些建设兵团报上来的返城名单,干部子女占了足足三分之一!
这些孩子有的刚去插队没半年,凭什么就能先回城?”
他“啪”
地把信纸拍在桌上,语气沉重却异常坚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国家大事,必须做好!
不能再让老人家为这些民生小事劳神分心,咱们得把担子扛起来!”
会议一直开到凌晨一点多,窗外长安街的电车声隐约传来,带着深夜特有的安静。
会上,所有人都没了倦意,围绕着李庆霖信中反映的问题,以及各地上报的、尚未曝光的乱象展开激烈讨论——从知青的安置住房够不够暖和,到每月口粮能不能吃饱;从知青有没有机会继续学习,到未来返城就业的方向规划,每一个议题都关乎知青的切身利益,每一句话都沉甸甸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