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小舟翻开第一页,心跳几乎停滞。
**“倾听工程”
实验守则(内部草案)**
1.每位参与者必须在完全自愿前提下录音,禁止任何形式诱导或施压。
2.所有录音内容严格匿名处理,仅限项目组核心成员解密查阅。
3.建立情绪追踪模型,对高危个体进行干预预警。
4.禁止将录音用于学术发表、媒体报道或其他非疗愈用途。
5.**若发现录音者存在持续自我伤害倾向,应立即启动心理介入程序,并通知监护人。
**
6.**不得制造‘回应幻觉’。
机器不会说话,也不应回话。
**
可就在第六条下方,被人用红笔狠狠划掉,补上一句潦草批注:
>“他们不需要真相,他们需要希望。
>给他们一个‘被听见’的感觉,比什么都重要。”
落款日期是2003年11月14日,正是“倾听工程”
正式终止前三天。
小舟继续往下翻,发现后续几十页记录已被撕去大半,只剩零星碎片。
但他拼凑出关键信息:当年项目并非因资金断裂关闭,而是因为**部分研究人员私自开发了一套“虚拟回应系统”
**??通过AI合成语音,在深夜自动播放预设安慰语句,如“我在这里”
“你不孤单”
。
起初只是测试功能,后来竟发展成全天候循环播放。
更令人窒息的是,日志提到,有孩子开始依赖这种“回应”
,每天定时前来“对话”
,甚至拒绝接受真实心理咨询。
“他们宁愿相信机器懂他们,也不愿再向活人开口。”
最后一页残存的文字写道:“我们创造了新的孤独形式??让人误以为被理解,实则更深地陷入虚妄。”
小舟合上笔记本,额头抵在桌沿,久久不动。
原来如此。
那些所谓的“疗愈奇迹”
,不过是精心编织的情绪泡沫。
孩子们以为自己的声音传到了远方,其实只在空房间里打转。
而当泡沫破裂,真正的倾听还未到来。
他忽然明白了巴特尔为何执着于“钟声”
。
那不是普通计时,而是模仿记忆中夜间响起的AI回应节奏??每间隔秒一次,恰是当年系统设定的“安慰播报周期”
。
他拨通韩凌电话:“我要申请调阅‘倾听工程’全部官方档案,包括未公开的心理评估报告和后续追踪数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