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次解码出的内容是一封匿名举报信的副本,标题为《关于“非正式表达大会”
涉嫌煽动青少年叛逆行为的紧急报告》,落款单位赫然是某省教育厅下属督导组。
文件建议立即取缔相关活动,追查组织者责任,并对参与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林小雨读完,没有愤怒,反而笑了。
她将文件打印出来,贴在说话墙上,旁边附上一行批注:
>“感谢您让我们知道,我们正在做对的事。”
第二天,孩子们自发组织了一场“反举报演讲会”
。
每人站在讲台上说一件“大人认为不该说的事”
。
“我觉得我爸打游戏比上班还认真,但他总骂我玩手机。”
“我妈说我胖,可她自己半夜偷吃泡面。”
“校长说我们唱错歌会影响校风,可他开会睡着打呼噜才影响校风!”
笑声震落屋檐积雪。
更令人意外的是,几天后,那份举报信竟在网络上流传开来。
网友逐条反驳,做成漫画、短视频、说唱歌词。
有人调侃:“原来说真话=叛逆?那我们全班都是反贼。”
更有家长留言:“我儿子昨天第一次告诉我他在学校被欺负了。
他说是因为听了你们的广播,才敢开口。”
舆论倒逼之下,原举报单位被迫发表声明称“文件系内部讨论稿,未经审批流出”
,并强调“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
然而谁都看得出,风向变了。
春天渐深,万物生长的速度仿佛加快。
越来越多学校主动联系林小雨,询问如何设立“自由时刻”
课程。
一些大学教授组建研究团队,试图量化“非标准表达”
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几位知名作家联名发起“母语救赎计划”
,倡导写作回归情感而非应试技巧;甚至连一家连锁心理咨询机构也开始培训“倾听师”
,专门练习如何不打断、不评判地听完一段“无意义絮叨”
。
最让林小雨动容的,是一位监狱管教干部寄来的信。
他在信中说,他们在监区设立了“沉默角”
,鼓励服刑人员写下从未对任何人说过的话。
有人写:“我杀人那天,脑子里全是小时候被父亲吊起来打的画面。”
有人写:“我偷东西不是因为穷,是因为没人教过我怎么要。”
还有人写:“我想给受害者家属道歉,但我怕说了更遭恨。”
那位管教写道:“这些人一生都在用暴力或沉默说话。
现在,他们终于学会用文字流泪了。”
林小雨回信时,附上了《我们不是继承人》的小册子,并在扉页加了一句:“救赎从来不分地点,只分是否愿意开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