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政府更多地注重自身的投资,却不太重视对生产性投资的启动,例如,2009年对企业减税的数量只有区区1200亿,而自身直接投资的数额却一出手就是4万亿。
这种一热一冷的现象,值得人们思考,最起码说明我们的体制还不是将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机制,而是在反危机中强化了政府的集权,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我们不能因为反危机而弱化新体制的功能,而使传统体制得以复归。
2.应该重视改革的深化
中国为什么在近十年来基本上是一种出口导向型的经济,而不是一个内需拉动型经济?直接原因是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不得不借用外需,而深层原因则是因为收入分配体制有问题,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倾向加剧,以中产阶级为核心的耐用消费品市场启动不起来,内需增长乏力。
因此,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即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拉动型的关键,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从启动内需的角度来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解决社会中下阶层收入增长过于缓慢的问题。
为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再分配过程的调整,使财富的分配能向社会中下阶层倾斜,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有两条,一是为社会中下阶层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为社会中下阶层减免税收。
但这样一来,肯定会使公共财政的压力加大,钱从哪里来?主要是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加大对收入过高者的征税,一个是反腐败和反垄断。
当然,我们对于再分配过程的调整,不能损害效率,尤其是不能仇富,要尊重富有阶层的人权和财产权。
从这点上讲,我们要保证人们在三十年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安全,否则,会引发社会的动**。
最近我们为了启动内需,大幅度调整货币政策,例如,2009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要达到17%左右,这种调整必然会加大对现有财富的货币税,尤其是会加大对货币形式的财富的货币税,例如存款者的存款都会受到贬值的压力,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内需启动的。
货币税对富有者来讲,压力并不大,但对社会中下阶层来讲,压力则很大,因为他们辛辛苦苦积累的那么一点货币将会贬值。
我国的社会中下阶层实际上是最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制度好处的阶层,他们省吃俭用积累起来的那么一点点银行存款,实际上是要进行有限的自我保障的,而货币税则使他们的这一点点存款要贬值,因而他们会产生恐慌心理。
因此,在货币政策的使用上,最好不要使用存款利率过度下降的办法,贷款利率可以下调。
存款利率不下调而贷款利率下调,当然会使商业银行利润受损,如何保障商业银行的利益?我认为国家应该对存款利率进行贴息,即存款利率不下调所带来的商业银行利益损失,由国家来承担,这对启动内需实际上是很有意义的。
我认为,国家与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还不如对银行进行贴息,让银行在不下调存款利率的条件下,以更低的资金成本将货币贷给投资者与消费者,从而启动投资与消费。
最近银行不断降息,但投资者与消费者似乎对此都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原因是:对企业来说,因为没有市场,当然就不敢投资,投资欲望下降不仅仅是因为资金成本高,而且是因为产品没有市场需求,没有市场需求,当然就不敢投资;对银行来说,因为害怕企业由于没有市场需求而出现投资亏损,所以“惜贷”
,不敢给企业贷款;对消费者来说,因为害怕经济衰退,更没有信心消费,即使信贷性消费的资金成本再低,他们也不敢消费。
由此可见,关键是要启动市场需求,而不仅仅只是降低消费与投资成本的问题。
因此,话题最终还必须回到启动市场需求的问题上来,而市场需求的启动,又不能不讨论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我国目前内需严重乏力的事实,充分反映了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的弊端,其最大的弊端是没有在再分配过程中消除过大的两极分化,尤其是没有保障社会中下阶层收入的有效增长,从而使市场需求丧失了应有的支撑力。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尤其是要在再分配过程中加大对收入分配活动的调整,能使收入分配有利于调节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关系,有利于低收入者收入的增加。
作者说明
本文仍然是探讨保增长问题,对于保增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做了预期和分析,实践证明这些警示和分析是对的,对实践有指导意义。
本文对于我国2008年这次宏观危机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指出不能把这次危机都看作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引起的,这次危机的形成有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
我们必须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形成危机的基础。
本文发表于《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10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