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一、文学性
banner"
>
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形态是书面文学。
自有文字流传,文本就被赋予了各种内容和形式的规定性,从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有了明显的差异。
文学形式就在这差异性中萌生、滋长。
中国古代民间口头流传的歌谣、传说等,历史更为悠久,内容也非常丰富,它们很早并一直受到官方或文人的关注,被载录而成为书面文学一部分。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献中,我们很难清晰地划定文学的疆域,差不多所有的文本都有着人文和精神的内涵,也都追求形式的美感。
我们可以认定一首诗是文学的,但它同样也可能是政治的或教化的;而一篇奏折或家书,也许有着更多的文学性。
所以,谈到古代文学,人们往往关注各类文本的文学性,而非仅限于当代文体学意义上的纯文学文本。
这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古代作品的文学性是如何界定的呢?大致可从三个方面来讨论:一是精神文化内涵,二是形式美感,三是文本的应用和传播方式。
精神文化内涵通常是指思想和情感。
思想是指面向公众社会的观念和价值,情感则是个体的存在性感受。
思想是各种认知学科的对象或成果,如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各类社会思想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社会现象判断、个体精神实践和社会传播等层次上。
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伦理气质,所有社会、政治、自然、哲学的观念和意识,都要求社会个体的精神认同,同时被赋予情感内涵,也就是说,所有这些“思想”
都必须内化到个体的生命之中,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这就是“教化”
。
孔子论诗,认为其功用在于“兴、观、群、怨”
,也就是说,诗可以认识社会、认同社会、批判社会,改造社会,使一些既定的思想和观念成为一种充满伦理情感的个体体验。
这一过程,离不开“兴”
,也就是诗歌对个体意志的感发作用,即审美感化作用。
古人认为,仪式、歌咏、音乐、绘画等之所以有着移人心志的力量,就是因为其中的价值和观念因体悟、涵泳和某种戏剧情境的设置,而具有了感动性体验,也就自然地内化为自我人格的一部分。
所以,“教化”
就内在地包含了文学性体验,与此相应,也就出现了“文以载道”
的观念,认为文学文本应该以传播思想和观念为目的,将作品所蕴含的思想视为评判作品价值的主要依据。
个体独特的精神和情感经验,是文学最有魅力的部分之一,能够更好地体现文学的审美性。
中国传统意识形态具有很好的包容性,在主流思想之外,也留给个体精神和情感一定的空间。
出于个体生存体验和感悟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在“文以载道”
的范畴之内,但也属于同一个文化传统,被人们认同和传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