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三、格律诗发展的基本脉络
banner"
>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讲求格律到讲求格律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的转折点是南朝齐梁时期。
南齐永明年间,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后沈约将四声用之于诗歌的格律,总结出作诗时应避忌的“八病”
。
伴随着“声律说”
的日益盛行,诗人在创作中特别注意对偶及音调和谐,一种讲究格律的新诗体——永明体——逐渐发展起来。
这种新诗体实是格律诗的滥觞。
“永明体”
的代表诗人有谢朓、沈约等人。
谢朓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
宋人严羽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他创作的新体诗对唐代格律诗的成熟有一定影响。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促使诗歌格律日益发展成熟,从而确立为一种崭新的诗歌体制。
初唐的前五十年,代表唐诗面貌的是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
。
上官仪作诗严格讲求对仗,提出了“六对”
“八对”
等名目,为后来格律诗的发展设立了一种规范。
“上官体”
的创作者主要是皇帝身边的大臣,因而体现出浓厚的宫廷文学气息。
初唐时期在思想内容上更具开创意义的是随后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在他们手里初步定型。
王勃的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千载传诵的名句。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托物比兴,是初唐五律中情采与风骨兼备的佳作。
稍晚的沈佺期、宋之问,则进一步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艺术经验,最终确立了律诗的形式。
沈佺期的七律《古意》、宋之问的五律《度大庾岭》等是律诗定型的标志。
盛唐是格律诗形式与规律的完成期。
盛唐初期,张九龄、贺知章、王湾、王翰等著名诗人对唐代格律诗的发展各有建树。
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从格律形式方面来看,已经非常工整,且写景鲜明,气势壮美,日益向着风骨与声律俱备的方向前行。
到王维与孟浩然等盛唐诗人手里,格律诗已日益成熟。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王维的律诗《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等,都已经体现出非常成熟的格律运用技巧,进一步标志了近体格律诗的完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