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谭志永:《一样荷塘别样情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小池〉比较赏析》,《语文知识》2005年第10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①,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哪得清如许③?为有源头活水来④。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天光”
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发展的,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评析】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晚年自号晦翁、遁翁,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徙居建阳(今属福建省)考亭。
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授泉州同安县主簿,历知南康军、漳州、潭州。
宁宗即位,召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但在朝仅四十多天,便因触犯权贵而被罢免。
朱熹登第五十载,任地方官仅七年半,立朝时间更短,生平主要从事著述和讲学,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有《晦庵先生文集》传世。
作为理学家,朱熹的思维方式与一般的诗人自然有所不同,与其说在写诗,不如说在悟道。
这首诗妙在趣味盎然,将读书治学的心得体会,转化为自然的意象,极富于形象感,又包含深刻的哲理。
诗的前两句写方塘之景:半亩见方的池塘澄澈见底,像一面打开的明镜。
“开”
字与“共”
字赋予了“半亩方塘”
一种主动积极的色彩,使人感到,若不是池水主动地打开它这一面明镜,那蓝天与白云怎么能共徘徊。
天光云影倒映在如镜的池水中这种景象,充满诗情画意。
后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也无从进步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辑评】
公尝举似所作绝句示学者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盖借物以明道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言日新之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