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
第三,“真景物、真感情”
须得以鲜明真切地表达。
作者观物写景,须感情真挚,而若不能恰当表现,文不逮意,则亦不能有境界。
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闹”
字而境界全出,生动地渲染了杏花怒放、大好春光的美好景象;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
,一“弄”
字而境界全出,写活了明月泻辉、花影摇曳的幽境和词人疏散闲适的情趣,都能把“真景物、真感情”
表达得真切鲜活。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能够沟通其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
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
出发。
5.蛤蜊蒜酪说
元人钟嗣成在《录鬼簿自序》中说道:“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噉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以“蛤蜊”
之味来评誉元曲的风格,非常形象地概括了散曲的典型审美特色:通俗自然,豪放洒脱,泼辣诙谐。
与“蛤蜊”
相似,另一些论者则以“蒜酪”
来譬喻曲。
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就说:“然既谓之曲,须要有蒜酪。”
蒜的味道偏于辛辣,酪则是北方草原民族的日常食品。
以“蛤蜊”
“蒜酪”
来比拟曲的风格,说明散曲是以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为主要审美取向的。
任讷《词曲通义·性质》说得更为明白:“曲以说得急切透辟、极情尽致为尚,不但不宽弛、不含蓄,且多冲口而出。
若不能待者,用意则全然暴露于辞面;用比兴者,并所比所兴亦说明无隐。
此其态度为迫切、为坦率,恰与词处相反地位。”
诗词往往追求含蓄蕴藉,而散曲讲求明白透彻、通俗活泼,在风格上与诗词大异其趣。
散曲中当然也有写得比较典雅的一类,尤其后期的一些作家比较主动地追求雅化的风格。
但从整体上看,散曲是以明快直白为本色的,不求“含蓄蕴藉”
,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酣畅淋漓而后止。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