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55)更酌:再次饮酒。
(56)肴核:荤菜和果品。
既:已经。
(57)狼藉(jí):凌乱。
(58)枕藉(jiè):相互枕着睡觉。
【评析】
在“乌台诗案”
后不久,苏轼就被贬谪到了黄州。
黄州时期虽是苏轼政治上的低潮期,却是其文学上的一个丰收期。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写景或者借景抒情为主,而苏轼的不少游记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
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或者借景抒情,而是以阐明道理、发表议论为主。
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穿于字里行间。
《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代表。
这篇赋分三个层次展开。
首先描写泛舟时欣赏到的清远美妙的秋日夜景,以及飘摇乎天地间、御风而“登仙”
的超然之乐。
接着以客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的洞箫声引出对历史人物兴亡的慨叹,对现实人生短促无常的感伤,以及不得与天地长终的遗憾。
最后因悲生悟,阐述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以使自己的抑郁心情得到解脱,与客人共尽夜游之兴。
这三个层次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将作者的纵情山水之乐与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行文如行云流水,意脉贯通,同时又写出了情感的跌宕起伏,层层深入而不显单薄。
这是一篇文赋。
主客对答是赋体常用的行文格式,本文保留并成功运用了这种格式,从而把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真实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也将作者开朗旷达的胸怀和超越世俗的境界展露无遗。
与此同时,这篇赋又打破了传统赋体的束缚,引入了自由灵动的散文笔调,使文章既有对偶声律的赋体之美,又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
优美的意境融合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故能享誉千古。
【辑评】
此赋学《庄》《骚》文法,无一句与《庄》《骚》相似,非超然之才,绝伦之识,不能为也。
以文为赋,藏叶韵于不觉,此坡公工笔也。
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
一难一解,悠然旷然。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
【相关资料】
顾伟钢:《试析〈前赤壁赋〉的虚无思想》,《名作欣赏》1985年第6期。
李厚肃:《浅谈〈前赤壁赋〉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2期。
李金松:《逍遥之乐背后的隐微心曲——苏轼〈前赤壁赋〉主旨新探》,《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1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