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一杂剧的文体特征和发展脉络(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一、杂剧的文体特征和发展脉络

banner"

>

杂剧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大约出现于金末元初,成熟于元代。

元杂剧具有非常完整而严密的结构体制。

第一,“四折一楔子”

,这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

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

所谓的“折”

相当于现在的“幕”

,是戏曲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

四折,即是开端、发展、**、结局四个阶段。

四折之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

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

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为弥缝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

元杂剧中的楔子承担着承前启后的功能。

一本四折的结构并非一成不变,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例子,如《赵氏孤儿》为五折,《秋千记》是六折,《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

此外,在剧本的开头或结尾还有“题目正名”

,也就是用两句或四句话标明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

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第二,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采用北曲联套的形式。

元杂剧每折用一个套曲,每个套曲一般都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

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

少数剧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宫调的。

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十支曲牌。

曲词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押同一韵脚,不可换韵。

有时又有向其他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称为借宫。

第三,元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

正旦是歌唱的女主角。

外旦、贴旦是次要的女演员。

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

正末是歌唱的男主角,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的玩家能成神重生之娱乐圈事件簿破浪逆天仙尊2枕上欢宠:隐婚总裁难伺候文娱从自媒体开始邪王,请放过大秦从献仙药开始满级大佬从斗罗开始我在日本当剑豪穿进古早虐文里当妈粉求求你当个正经法师吧我在火影修仙左苏我差亿点成了普通人最强仙尊重生都市没金手指照样无敌梦魇侵袭:我变成了怪物!直播:开局证明无限多元宇宙大唐黑脸神我真不是法爷升平乐大佬从娱乐模拟开始昼夜[综英美]改造基地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