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她双手接过,雨水顺着发梢滴落在铜锣表面,映出她模糊的倒影。
那一刻,她忽然明白,技术的本质或许就是现代文明的“言灵”
??不是为了取代传统,而是让古老的信任机制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生。
回京途中,飞机穿越厚重云层,舷窗外阳光刺破阴翳。
她打开笔记本,写下新的构想:建立“认知抗体库”
,收集全球典型误导案例,训练AI识别话术模式而非单纯关键词;推动立法建议,要求所有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平台必须内置“质疑按钮”
,一键直达第三方查证接口;甚至设想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加入“信息绿地”
概念,每个社区保留一块无需扫码、不收集数据的物理公告栏,供不愿或不能上网的人自由张贴与阅读。
落地后,她直奔医院。
父亲术后恢复良好,正靠在床上看新闻。
电视里正在播放一则专题报道,《科技向善的中国样本》,镜头扫过草原上的蒙古包、海岛渔村的广播站、城市天台的太阳能接收器,最后定格在她五年前实验室的照片上。
“爸。”
她轻声唤道。
老人转头笑了笑:“你们做的这些事,有点像当年我在地质队打井找水。
别人说那片山不可能有泉,我们就一锤一镐往下凿,直到听见地下水流动的声音。”
她握住父亲的手,没有说话。
有些坚持,本就不需要理由。
当晚,她参加了一场特殊的线上会议。
参与者是来自全球二十个国家的民间事实核查组织代表。
他们中有叙利亚战地记者、巴西雨林原住民领袖、北欧极地萨米人长老。
议题是如何共建一个去中心化的“人类常识联盟”
,共享谣言特征库,互认查证结果,抵御日益猖獗的跨国虚假信息战。
轮到发言时,她说:“我们曾以为真相需要被拯救,后来才发现,它一直藏在普通人everyday的追问里。
只要还有人愿意说‘等等,我想再查一下’,光就不会灭。”
会议结束前,众人约定每年春分日举行“静默见证”
行动:在同一时刻,全球用户同时打开各自的语言版本“清源”
,静坐一分钟,象征对理性对话的集体承诺。
秋初,女儿升入四年级。
开学第一课是“我的暑假生活”
。
小女孩站在讲台上,展示她在老家帮奶奶用“声桥”
查证“喝符水治病”
的经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