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但是,刘邦当了皇帝后,他必须考虑如何治理这个人民混杂、四分五裂、隐藏危机的庞大国家?!
他做过秦朝官吏,他深知秦朝治理国家利弊得失。
刘邦与他谋士重臣肯定认为秦朝基于中央集权制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是最好治国手段,因此,汉朝基本上延续秦朝治国方略及典章制度。
但是刘邦集团认为秦朝灭亡主要原因是:不推行仁政,造成民怨沸腾、离心离德,最终酿成灭顶之灾。
因此,汉朝将提倡“道德教化,仁义治国,礼仪邦交”
的儒家思想最为国家正统思想、道德标准和立法依据。
当然,作为平民出生的刘邦肯定意识到了,民族问题肯定也是导致社会冲突和国家分裂的主要原因。
因此,汉朝不再让“华夏贵族论”
绑架国家命运,在社会上推广国民人人平等概念即国家民族概念,大家都自称汉朝臣民即汉人,当今汉族。
国民意识的建立,事国家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
汉朝继承秦朝对付西方及北方游牧民族的政策,采取怀柔和攻伐相结合外交及军事措施。
在防御河套西域及陕北河套方面,汉朝派遣有立国战功的氐族和羌族部队戍边御敌,并设立边贸互市,繁荣区域经济。
在对付游牧民族列强上,采取主动攻伐,驱赶和震慑北方草原列强。
在远古时代,游牧民族应该比农耕民族更早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中原地区,农耕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游牧民族才逐步往北往西迁移,但是游牧民族仍然将中原地区做为防寒避冬之地,以及冬季牧场。
农耕民族在中原地区发展壮大之后,才开始立国立邦,将游牧民族彻底赶出中原,并在北方草原与燕云山谷、黄河北岸山地等地区修建永久性防御工事,防止游牧民族南下放牧。
这些敌对政策必然导致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矛盾激化、冲突不断。
公元前200年初,刘邦亲率三十余万汉军对匈奴联军作战。
汉军主力首先攻击匈奴同盟军韩王信的部队,于铜鞮破其军,又于晋阳破其与匈奴的联军。
随后,刘邦听说匈奴军在代谷屯兵,刘邦想再次攻击匈奴军,于是派探子去代谷侦察匈奴军的虚实。
匈奴首领冒顿,得知汉军探子到来,因此他让匈奴军匿其精壮,故意示弱。
汉军探子回来禀报,言匈奴可击,刘邦不信,又先后派出十几名探子去侦察匈奴军,但是探子回报,都是“匈奴可击”
。
最后,刘邦派亲信娄敬前往代谷侦察,娄敬还没有返还,刘邦即悉发汉军三十二万北上代谷。
娄敬返回汉军营后,对刘邦说,匈奴有诈,不可轻易进兵。
刘邦求战心切,他没有听从娄敬的劝阻。
刘邦亲率先头部队至平城,汉军的步兵没有全部跟上先头部队。
此后,冒顿单于以四十万精锐骑兵部队,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包围刘邦及其先头部队长达七日七夜,汉军内外联络中断,汉军之间无法相救。
为了解围,刘邦采纳谋士陈平的计策,重赂冒顿单于之妻阏氏。
在阏氏劝说下,冒顿令匈奴军给汉军放开一个缺口,刘邦率领汉军从此突围后,在平城与汉军主力会合。
汉军在撤退途中,刘邦采纳夏侯婴的建议,全军戒备缓行,最终安全回朝。
随后匈奴引兵北去。
刘邦在汉朝国力未得恢复的情况下,采纳刘敬的建议,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并开放双方关市;每年送大批丝绸、粮食、酒等礼物,以缓和其对汉朝的侵扰。
从此,汉朝北方边境获得安宁,直到文景时期,汉朝对北方游牧民族仍然采用和亲政策,促进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融合。
由于刘邦出身平民阶层,而且他经历丰富,看透了人生的全部内容和意义,因此刘邦的看法、想法和做法都非常务实和直白,他没有那种宗教般的天真、虔诚和梦想,也许值得他敬畏的事物只有大自然即天、地、人等自然之物。
古人认为对待自然之物只能顺从,只能因势利导。
由于刘邦集团普遍具有这种返璞归真的哲学思想,使得汉文化成为奠定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使得汉文化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汉朝初期,汉帝国的统治根基未稳,因此汉朝廷将中原地区作为国家的基础进行刻苦经营;对北方及西北方的国家和游牧民族采取防范,以及通商通婚等怀柔外交政策;对长江以南地区,特别是岭南地区的南越国等地方势力和民族割据地区采取安抚、招安、藩属等非军事手段进行治理。
这些务实的治国举措,快速稳定和夯实了汉朝的国家局势,给汉帝国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文景之治后,汉朝国力强盛,部队战斗力得到空前提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