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二、理事会成员的社会网络
banner"
>
按照社会机构分析框架,理事会成员的籍贯、性别、出生时间以及求学经历、学历层次、留学国别等与其在理事会承担的角色等指标,构成了理事会成员的社会结构主体,为清晰起见,笔者特列表呈现,并结合表6-1、6-2、6-3、6-4,给予社会学意义上的解读。
表6-5理事会成员籍贯、性别、出生时间、求学经历及承担角色一览表[18]
续表
续表
从表6-5可见,先后当选理事会成员的41人中仅有俞庆棠一名女性,她一直担任常务理事兼总干事,是社教社的灵魂人物;已知出生时间的32名理事会成员中,1890年以前出生的理事有张一麐、钮永建、张炯、张伯苓、冷御秋、江问渔、黄炎培、雷沛鸿8人,当选24人次(按照四届当选次数计算,下同);1891—1899年间出生的有俞庆棠、高阳、陈礼江、彭百川、李蒸、孟宪承、陈剑修、梁漱溟、傅葆琛、马宗荣、舒新城、庄泽宣、相菊潭、邰爽秋、王公度、崔载阳、刘湛恩、郑宗海共18人,当选58人次,平均每人当选3.22次;1901—1910年期间出生的有赵冕、甘豫源、董淮、尚仲衣、刘季洪、徐锡龄6人,当选20次,平均每人当选3.33次。
如果以社教社1931年成立为时间节点,年龄最大的61岁,最小的28岁,常务理事三人组中,俞庆棠32岁、孟宪承37岁,而赵冕年仅28岁,其他理事年龄大多在30~40岁之间,以35~45岁之间最为集中。
年富力强,正处于事业黄金发展期的年龄构成,对社教社奋力开拓的集体性格有直接影响。
从籍贯看,涵盖了江苏、浙江、山东、江西、河北、河南、广西、贵州和广东,其中以江苏、浙江籍为最多,这样的籍贯分布状态,一方面反映了该时期社会教育发展有明显地域差异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理事当选与地域因素有显而易见的关系。
从已知学历的31名理事看,留学生占主体,留学国别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及苏联,以美国为主体,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就读的有16人之多,其中又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为最多,在留美同学网络中存在留学学校、留学院系的“马太效应”
,常务理事俞庆棠,理事彭百川、李蒸、尚仲衣、庄泽宣,候补理事邰爽秋、刘湛恩、郑宗海、陈兆蘅、张伯苓等10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占总人数的32.25%之多。
据台湾学者刘蔚之博士考证,在1930年之前于哥伦比亚大学TC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刘湛恩、庄泽宣(I.L.Kandel)、李蒸(F.W.Durayer)、尚仲衣(M.B.Hillegas)等中国留学生之间,与桑代克均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师承关系。
[19]毕业院校的学缘关系,是分析理事会成员的一个必要社会关系的网络指标。
对社教社理事会成员更迭、召开及出席情况、成员的社会网络等梳理可见,囊括其时社会教育界先进和主要教育行政官员,成员更迭频率不高,从出席理事会频率看,存在一个核心理事群体,其领导权基本掌控在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为主的教授群体手中。
理事会成员的社会网络和社会结构表明,当选标准不仅有学术水平高低及对社务关心程度的考量,地域因素、学缘关系、社会声望、留学国别及行政职务都是重要筹码。
领导群体的相对稳定,对维持新兴的社教社社务发展有重要作用。
社教社自成立以来,经费问题一直严重存在,新人入社较少,发起人必须扮演“保姆”
角色,像呵护孩子一般守护着社教社,唯有如此,才能使得社教社在外无学制体制支撑、内无充裕经费可用的窘境下“突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