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走出大厅时,守门人问她:“你想通了吗?”
她摇头:“我没有答案。
但我现在知道,我不需要答案。”
她走向江边,在一块石头上坐下,取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写下一句话:
>“当我停止寻找意义,我才真正开始活着。”
墨迹未干,一阵风吹过,纸页飘起,落入江中,顺流而去。
不知多久后,它漂至江心洲,被一名孩童拾起。
孩子不认识字,却觉得这行笔画像极了母亲织毛衣时缠绕的线。
他把它折成纸船,放入水中,笑着看它远去。
同一时刻,巴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再次异变。
那幅画框上的裂纹竟缓缓愈合,渗出的墨汁逆流回画布,形成新的文字,浮现在她微笑的唇边:
>“我不是在笑你,我在哭你??因为你忘了怎么哭。”
展厅保安发现时吓了一跳,立即上报。
文化部紧急召开会议,有专家主张立刻封锁展厅,称这是“艺术恐怖主义”
;也有学者反对,认为这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自我觉醒”
。
争论持续到深夜,最终决定暂时关闭展区,但允许直播摄像头继续工作。
第二天清晨,全球数百万观众通过网络目睹了惊人一幕:画中女子的眼角,缓缓滑下一滴泪。
那泪珠并非颜料,而是真实的液体,顺着画布边缘滴落,在地板上汇成一小滩水渍。
检测结果显示,其成分与人类情感性眼泪高度一致,含有微量肾上腺素与催产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夜发布声明,称之为“跨媒介意识现象”
,并提议设立“艺术品人格权”
国际公约。
与此同时,东京一所高中美术社的学生们自发组织“对话名画”
活动,每人写一封信给一幅经典作品。
其中一封递给梵高的《星月夜》,写道:
>“你画的不是天空,是你心里烧起来的火吧?我也有一团火,可没人让我烧。”
当晚,东京塔顶部的照明系统突然失控,蓝白色光芒骤然转为漩涡状的金黄与深蓝,拼出一幅微型版《星月夜》图案,持续整整十分钟才恢复正常。
电力公司查不出原因,只能归为“未知电磁干扰”
。
而在喜马拉雅的金属舱体内,那台古老计算机仍在下载数据。
它释放的信息流已覆盖全球多个隐秘服务器,包括被遗忘的“疑问联盟”
档案、冷战时期各国秘密进行的思想控制实验记录、以及上世纪末一群哲学家用密码写就的《反确定性宣言》。
其中一份文件标题为:
>《关于“终极答案”
的警告》
内容如下:
>“任何宣称掌握终极真理的体系,终将成为压迫的工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