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良久,她点点头。
录音开始时,雨正敲打着窗户。
“阿弟啊……”
她的声音沙哑,却异常清晰,“姐姐在这里,还好。
药吃得下,饭也热乎。
你别担心。
这些年,我一直在找你。
公安局说档案丢了,可我不信。
你是塘尾街出来的崽,骨头硬,命也硬。
你现在在哪?结婚了吗?孩子叫什么名字?要是听见这段话,就回个信吧。
不用寄到医院,寄到老屋门口那棵龙眼树就行??我知道它还在,根没断。”
她说完,轻轻抚摸录音机,像摸孩子的头。
当天晚上,剧组召开紧急会议。
顾顶已通过公安系统协查,确认阿珍弟弟李建国确于1979年被送往贵州某农场安置,1985年登记死亡,但无尸检报告,家属未签字。
“很可能是误报。”
他说,“那时候信息闭塞,一人走失,全家销户。”
“我们能不能发起二次寻人?”
静怡问,“用她的声音,配上当年的照片,发到全国知青后代群里?”
“不止。”
张松文盯着地图,“我要在下一场《重逢》里,设一个‘无声信箱’环节。
观众可以匿名写下想对逝者或失散亲人说的话,我们现场朗读,并录入‘声音墓碑’系统,定向播放至相关地区。”
王杰补充:“还可以加入AI语音修复技术,把老录音里的杂音滤除,让那些模糊的声音重新清晰起来。”
计划迅速推进。
两周后,《重逢?无声者》首演定于南宁剧场。
舞台设计极为克制:中央是一堵灰墙,墙上开着一扇小小的邮局窗口,背后是黑暗。
每当有人投稿,灯光便会亮起,一名演员以旁白形式诵读信件内容,同时,投影在墙上浮现对应的手写字迹与老照片。
演出当晚,大雨倾盆。
第一封信来自一位老兵的儿子:“我爸临终前一直念叨‘三营二连’,可我们查遍军史,找不到这个编制。
后来才知道,那是他在老山前线临时组建的突击队,打完仗就被撤销了。
他不说功绩,只说对不起那些没回来的兄弟。
爸,现在我们知道他们是谁了。
他们在您梦里喊您老班长,是真的。”
灯光暗下,墙上浮现出九个名字,伴随着枪声与雨声交织的音效。
第二封信是一个女儿写的:“我妈Alzheimer’s十年,去年走了。
但她最后清醒那天,突然叫我小名,说:‘棉棉,冰箱第三格有你爱吃的绿豆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