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
此时,半轮明亮月从西边冉冉升起来了,“鲲鹏”
一号巨轮上的照明灯明亮灿灿,月光洒在海面上,与船上的照明灯交相辉映,映亮了周围的海洋,船头上巨大的航海照明灯超亮的光束照射在海面上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光带,把海面照得如同白昼。
明亮的光带中,一群群游鱼被吸引而来,它们在光亮的海面上跳跃飞行,仿佛是在为“鲲鹏”
一号的航行相互同路伴航。
“鲲鹏”
一路前行,夜色阑珊,海面上波澜不惊,船舶鸣笛声响彻云霄,巨轮缓缓地朝着偏东南方向的涠洲岛航行。
玉璧半轮浴夜海,跃鱼逐光飞浪舞。
涠洲异石多嶒嵘,山岛耸屹深蓝阔。
涠洲岛其实是位于广西沿海大陆架之上的,3亿年以前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2亿八千五百万年之后一直处于陆地状态。
直到五千万年以前的第三纪早期,这里仍然处于干燥炎热的大陆气候环境中。
一直到2500万年开始,北部湾地区才大规模沉降,形成了浅海陆棚,到300万年北部湾的北部海水又渐渐退去,一直到90万年之间,涠洲岛又成为了陆地,呈现出风化剥蚀状态。
气候仍然是温暖潮湿间或出现干旱。
90万年之后的中更新世早期,涠洲岛又一次处于海平面之下,直到23万后的晚更新世后期,涠洲岛才完全上升露出海面,呈现出现在这个样子。
在250万年之后到7000年之间涠洲地区发生了至少四期数以百次的基型火山喷发,形成了岛上地层主体。
这中间涠洲岛多次发生海洋风暴以及地震及引发的海啸,加上平时海水与海岸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现在涠洲岛上独一无二又丰富多彩的海蚀、海积、海滩地貌。
涠洲岛95以上的地层是火山岩组成,岛上有许多火山喷发的遗迹:南湾火山口、横路山火山口、鳄鱼山火山口、斜阳岛村火山口及斜阳岛婆湾火山口。
在波浪、海流、潮汐的侵蚀下,涠洲岛海岸基岩出现海蚀洞、海蚀沟、海蚀龛、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台、海蚀窗、海蚀蘑菇等地貌。
涠洲岛的岛形近似于圆形,东西宽度大约是6公里,南北长度大约是65公里。
从地质状况来看,涠洲岛是玄武岩台地,地表微微起伏,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紫红色玄武岩风化物。
全岛的地势是南高北低,南部东、西拱手一带最高,海拔都是在75米左右,向北逐渐倾斜,到北部的北港村一带海拔降到20米左右,然后逐渐过渡到平坦宽阔的沙质海滩,地貌类型比较简单。
涠洲岛的南半部以海蚀地貌为主,无论是海蚀崖、洞,还是海蚀台、柱发育得很成熟;北半部则以海积地貌为主,有沙堤、渲湖、沙滩及礁坪。
在海蚀地貌中又以南湾沿岸为典型。
南湾原是一南边坡口的火山凹地,被海水淹没形成海湾,其周围是火山沉积岩。
在海浪和潮汐的交相侵蚀下,潮间带附近的岩石首先遭到破坏,便形成了呈层分布的海蚀洞穴,而洞穴上部的岩石失去支持后沿垂直节理断裂或崩溃下来,于是又形成陡峭的海蚀崖。
东、西拱手间近5公里长的海湾上布满这种海蚀崖,它们高度在30~50米之间,坡度大于75°。
海蚀平台是海蚀崖不断后退而在崖脚下被保存下来的天然平台。
南湾东侧猪仔岭脚下的海蚀台不但平坦,而且在其台面上经常可以发现很多火山弹及共形成的冲击坑。
每当台面上的火山弹被冲走后,海浪还会挟带岩屑继续磨蚀那些坑坑窝窝,使之形成大大小小的圆桶状瓯穴。
海蚀产台上有时会残留下一些坚硬的岩石柱体,这就是海蚀柱。
猪仔岭就是一个巨大的海蚀柱,高35米、宽不足30米,长度有100米左右。
,!
涠洲岛的海滩以宽阔平坦的沙质海滩为主,一般宽150~300米,沙砾层厚4~8米,平铺于玄武岩之上层部岸断间或有玄武岩出露。
潮间带一般比较宽阔,最宽者可达150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