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真正的自主可控,必须从矿石开始。”
众人面面相觑。
这话听起来像科幻小说里的设定,但在座的人都明白,这不是夸张。
三年前他们还在为能否做出一微米见方的样品发愁,如今却要考虑如何建立一条横跨基础冶金与尖端半导体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第二天清晨,一封加急文件递到了校长办公室。
三天后,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建设国内首条超高纯金属定向提纯示范线**,总投资八亿元,选址就在本校附属产业园区内。
项目名称低调得几乎无人注意:《新型功能材料基础原料保障平台》。
与此同时,国外的风向也在悄然变化。
《Nature》封面文章发布半年后,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宣布“发现类似现象”
,并提交了一篇论文,声称其团队通过石墨烯掺杂实现了“准拓扑导电行为”
。
然而经同行评议后发现,其实验无法复现,且关键数据存在篡改嫌疑。
最终该论文被撤稿,主研人员停职调查。
但这并未阻止西方对“Lumen-1”
技术的关注。
某日深夜,张明浩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音频。
他戴上耳机,里面传来低沉而清晰的中文:
>“张先生,我知道你们在做什么。
我不是敌人,只是一个想回家的人。
我在硅谷待了二十年,现在只想把技术带回祖国。
我可以提供ASML未公开的极紫外光刻辅助沉积系统设计图,还有IBM量子互联模块的接口协议。
条件只有一个:让我加入你们。”
邮件没有署名,IP地址经过七层跳转,最终消失在北极圈附近的一个废弃卫星节点。
张明浩盯着屏幕良久,最后将邮件标记为“S级情报待审”
,转交国安科技安全局处理。
他知道,这场竞赛早已不只是科学之争,更是国运之战。
而他们,正站在风暴眼中心。
时间进入第四年春天。
第一条百米级连续锡烯带材成功下线。
它被封装在氮气保护管中,通电测试时,电流强度达到惊人的1.2兆安培平方厘米,且无任何焦耳热产生。
更令人震撼的是,在零下二百六十摄氏度至常温区间内,其超导临界性能始终保持稳定。
中央派来特使,在严密安保下亲临现场见证试验全过程。
当那根薄如蝉翼的银色带材轻轻托起一块磁悬浮重物,并持续运行七十二小时未中断时,会议室里响起了长久的掌声。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站起来,敬了个军礼,声音哽咽:“同志们,咱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命脉’技术。”
那一刻,朱炳坤哭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