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可桌上的水杯却起了细微波纹,仿佛有人刚刚触碰过它。
她屏住呼吸,轻声问:“是你吗?”
空气安静了几秒,随后,忆质头环自动启动,投射出一段未曾存档的音频片段。
是玛琳娜的声音,年轻而坚定:
>“小林,如果你听到这段话,说明你已经走到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那一天。
林远和我都曾相信,只要人类能真正听见彼此,和平就会降临。
但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倾听的前提,是有人愿意说话;而说话的前提,是这个人依然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
录音停顿片刻,换成了林远的声音,带着笑意:
>“所以,别怕设立边界。
真正的连接,从不怕保持距离。
就像星星之间隔着亿万公里,却仍能互相照亮。”
小林泪流满面。
第二天清晨,她登上昆仑塔顶层直播平台,向全球发表讲话。
没有华丽辞藻,只有平静陈述:
“我们创造了共感网络,不是为了消灭差异,而是为了让不同的声音都能被听见。
但如果连‘不想被听见’的权利都没有,那这种共感,就不再是自由的表达,而是温柔的压迫。”
她宣布启动“静默计划”
试点工程,在北欧、东南亚和南美各选一座城市,试行为期一年的情感边界系统。
期间,所有居民可自主选择是否开启“心灵屏蔽”
,并在安全范围内体验完全独立的情绪状态。
起初响应寥寥。
人们习惯了随时共享喜怒哀乐,突然要关上门独自面对自己,竟感到恐慌。
但在第一批参与者中,一位冰岛渔夫的反馈引发了广泛讨论:
>“我三十年没一个人坐在海边看过日出了。
昨晚我关闭了共感模块,风吹在脸上,海鸥叫得刺耳,我的心跳声大得吓人。
可那一刻,我第一次感觉到……我是我自己。
我不是谁的情绪回声,不是群体意识里的一个小点。
我只是我。”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
有人发现,原来悲伤不必立刻被安慰,愤怒也不必马上被化解;有人意识到,有些话宁愿不说,有些痛宁愿独扛??而这,并不代表冷漠。
九个月后,试点城市的心理健康指数显著上升,人际冲突率下降,更令人意外的是,共感使用率并未减少,反而因“自愿连接”
原则的确立而更加真诚高效。
联合国协感理事会最终通过《情感自主权公约》,确立“共感应基于知情同意”
的基本原则。
法律条文第一条写道:
>“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何时倾听,何时沉默;何时分享,何时守护内心的寂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