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在这一前提下,假设机器的购置费用是3600万日元,机器使用寿命为10年。
此外为机器配置了一名操作工人,月薪是20万日元。
这个时候,我们按照机器的折旧费用来计算,每月的折旧费用是3600万处以10再处以12等于30万日元。
这台机器消耗的材料水、电费以及其他杂费,我们暂且当作消耗了20万日元,这个时候固定资本就是30+20=50万日元,而可变资本——也就是支付给工人的成本为20万日元。
“假设这台机器和工人制造的最终产品,在本月内卖出了100万日元的产品,那么利润就是100-20-50=30万日元。
这30万日元就是剩余价值,即‘利润’——通常按照资本消耗的算法,这些‘利润’应当全部归工厂主所有……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产品之中所凝结的抽象劳动,有工厂主凝结在机器、材料之中,而后又随着生产活动流入产品之中抽象劳动,也有工人通过操作机器的劳动而流入产品中的抽象劳动。
因此,产品所获得的‘利润’,其实是工厂主和工人共同的剩余价值。
“按照劳动理论,这部分剩余价值是由工厂主和工人共同通过劳动创造的,那么就应该按照各自的劳动贡献率来进行分割。
30万的剩余价值,应该由工厂主和工人,按照7:3的比例分成。
也就是说,工厂主在支付了工人20万元工资的基础之上,还应支付给工人额外9万日元的工资,因为那部分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不是工厂主凝结在机器中的那部分劳动流入产品后创造的声誉价值。
“然而在实际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厂主将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当成了一次性全部买断的劳动,以及劳动所产生的声誉价值的资本消耗,然后堂而皇之地将所有的剩余价值都占为己有了。
因此,资本才会逐渐膨胀,富者才会越富,贫者才会越贫。”
事实上,神父所举的这个例子中描绘的模型,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
因为在马导师的理论之中,工资的标准与劳动的价值量相关,而劳动的价值量又应当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衡量标准。
然而事实上,现实中工人的工资,则都时资本尽可能压价之后的结果,是工人所能承受的最低限度量,是博弈之后所取得的一个平衡点。
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平衡点通常都低于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而且现实之中,也没有哪个工厂或者公司的老板,是纯靠自己劳动就创造出比工人多二倍以上的价值,然后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的。
早期的资本积累,是通过暴力掠夺来完成,这就是最初的殖民与掠夺。
而后来随着全球化,以及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出现之后,资本很大程度上就不再需要通过直接暴力去进行,只需要以暴力作为背书,就能够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进行收割完成积累。
当前社会下,工业资本(或实业资本)通过金融工具完成最初的资本积累,然后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来偿还亏欠金融资本的负债——或是干脆不偿还负债,直接以负债的方式成为金融资本的附庸,定期上缴名为“利息”
的进贡。
积累之后的资本不断投入再生产,不断地去榨取更多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然后就迅速完成了财富的快速聚集与资本的超速膨胀。
在这一过程之中,不论是工业资本(或实业资本)还是金融资本都在增殖,只有劳动者自身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剥削雇佣劳动的基础上的。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来榨取剩余价值。”
(ps1)
“这些被压榨出来的剩余价值用来不断改进、完善生产工具,提高社会的生产力,以增加相对剩余价值……这是最初资本主义所能提高生产力的原因。
“但随着雇佣工人的增加、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升,以及资本自身的分化与完善,资本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也愈加肆无忌惮。
当技术提升遇到瓶颈,相对剩余价值无法增加,资本机会不断地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
“真正的价值是凝结在产品和服务之中的人类劳动。
真正创造价值的人是劳动者,但属于劳动者的一切……都被夺走了,只留下了足够维生的残羹冷炙。”
在神父合上书本的那一刻,黎姿看见了书封皮上的三个硕大的汉字——那“经书”
居然还是中文的。
这一刻,黎姿感觉到了荒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