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于是学校渐以林立,做父兄的不惜负了债卖了产令子弟求学,预备收一本万利之效,做子弟的亦鄙农工商而不为,鲫鱼也似的奔向中学或大学去,官立学校容不下了,遂有许多教育商人出来开设许多商店式的中学或大学,三年以前,只上海一区,就有大学三十八所,每逢星期,路上触目可见到着皮鞋洋服挂自来水笔的学生。
懿欤盛矣!
但世间好事是无常的,知识阶级的所以受欢迎,实由于数目的稀少,金刚石原是贵重的东西,如果随处随时产出,就要不值世人一顾了。
全国教育诚不能算已发达,中等以上的毕业生,年年产数当不在少数,单就上海一隅说,专门或大学毕业生可得几千。
全国合计,应有几万吧。
这每年几万的知识阶级。
他们到哪里去呢?有钱有势的不消说会出洋,出洋最初是到日本,十五年前流行的是到美国,现在则一致赴法兰西了。
出洋诸君一切问题尚在成了博士回国以后,暂且搁在一边,当面所要考察的是无力镀金,留在本国的诸君的问题。
不论是习农的习商的习工的或是习甚么的,在中国现今,知识阶级的出路,只有两条康庄大道,一是从政,一是教书。
不信,但看事实!
中国已有不少的农科毕业生了。
试问全国有若干区的农场?已有不少的工科毕业生了,试问够得上近代工业的工厂有几处?至于商业,原是中国人素所自豪的行业,但试问公司银行中店员,是经理股东的亲戚本家多呢,还是商科毕业生多?于是乎,知识阶级的诸君,只好从政与教书了。
从政比较要有手腕,教书比较要有实力,那末无手腕无实力的诸君怎样呢?
友人子恺的《漫画集》中曾有一幅叫做《毕业后》的,画着一西装少年叉手枯坐,壁间悬着大学毕业证书。
这虽是近于刻毒的讽刺,但实际上这样画中人恐到处皆是吧。
民国十三年上海邮局招考邮务员四十人,应试者逾四千人,我有一个朋友曾毕业于日本东京高师英语部的,亦居然去与试,取录是取录了,还须候补。
这位朋友未及补缺,已于去年死了。
去年之秋,上海某国立大学招考书记七人,而应试者至百六七十人之多,我曾从做该校教授的朋友某君处看到他们的试卷与相片履历,文章的过得去不消说,字体的工整,相貌的漂亮,都不愧为知识阶级,其履历有曾从法政专门毕业做过书记官的,有曾在某大学毕业的,有曾在师范学校毕业做过若干年的小学教师的。
我那时不禁要叹惋了说:“斯文扫地尽矣!”
三
找不着饭碗的知识阶级,其沉沦当然可悯,那末现有着位置的知识阶级,其状况可以乐观了吗?决不,决不!
先试就了现在知识阶级的出路从政与教书来说吧。
除了法政学校,学校概无做官的科目,知识阶级的从政,原是牛头不对马嘴,饥不择食的事。
大官当然是无望的,有奥援而最漂亮的够得上秘书或科长,其余的幸而八行书有效。
也只好屈就为科员或雇员之类。
姑不论“等因”
“准此”
工作的无趣味,政潮一动,饭碗亦随而动摇,年前各军政机关的政治部被解散时,几百几千的挂斜皮带的无枪阶级的青年,立时风流云散,弄得不凑巧,有的还要枉受嫌疑,不能保其首领哩!
教书比较地工作苦些,地位似也应安稳些,但实际,教育随政潮而变动,结果这里一年,那里半年,也会使你像孔子地“席不暇暖”
,还有欠薪咧,风潮咧等类的麻烦。
其他,如新闻记者,如书肆编辑,表面上虽都是难得的差强人意的职业,实际却极无聊。
百元左右的薪水,已算了不得,在都会生活中要养活一家很是拮据,结果书肆和报馆也许大赚了钱,而记者编辑先生们却只会一日一日地贫穷下去。
现在中国知识阶级的状况,真是惨澹,实业的不发达,政治的不安,结果各业凋敝,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那附随各业靠月薪过活的知识阶级,无职的谋职难,未结婚的求偶难,有子女的子女教育经费难,替子女谋职业难,难啊难啊,难矣哉,知识阶级的人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