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九章不完美的社交
banner"
>
个体心理学的目标是帮助个体适应社会,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如果说它是一个悖论,那也仅仅是个表述的问题而已。
事实上,只有关注个体具体的心理状况,才能意识到社会因素是何等重要。
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个体才能成其为个体。
在其他心理学流派中,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但是,在我们看来,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别。
到目前为止,所有讨论都是围绕着个体生活风格分析展开的,而所有分析都是从社会角度出发的,其目的也是为社会服务的。
现在,我们将重点放在社会适应这一问题上。
虽然讨论的现实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关注的却不再是生活风格的诊断,而是生活风格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改善个体的行为。
上一章主要讨论了儿童的教育问题,本章将在此基础上分析儿童的社交问题。
学校和幼儿园都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因此,我们可以在这些简单的社会形态中研究社会适应不良的问题。
以一个五岁男孩的行为问题为例。
一位母亲找到医生,抱怨说,她的儿子特别好动,一刻也不闲着,非常麻烦。
她把精力全都花在他的身上了,一天下来筋疲力尽。
她说她再也忍受不了了,要是可以的话,真想把他从家里赶出去。
通过男孩这些行为细节,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认同”
他,并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
如果说一个五岁孩子过度活跃,我们很容易就能猜出他的活动模式或行为准则。
在这样的年龄,一个过度活跃的孩子都会有哪些举动?他会穿着笨重的鞋子爬到桌子上;他会脏着身子四处走动;如果母亲想要看书,他会不停地开灯关灯。
另外,如果父母想要一起弹琴唱歌,你猜他会怎么着?他会扯着嗓子乱喊乱叫,或者捂住耳朵,硬说自己不喜欢这种噪声。
如果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乱发脾气大吵大闹。
关键是,他的要求永远没完没了。
如果幼儿园里发现这样的孩子,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孩子很不安分,他的一举一动就是为了挑起是非。
他一天到晚焦躁不安,弄得父母心力交瘁。
这个孩子永远不知道“疲倦”
二字,因为与父母不同的是,他不用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他只负责“心浮气躁”
,只想让人围着他转。
下面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个男孩是如何设法博得眼球的。
有一天,他被带去参加一个有他父母参演的音乐会。
当父母唱到一半时,他突然高声喊道:“嘿,爸爸!”
而且边喊边绕着音乐厅转圈。
也许有人可以猜出男孩的用意,但其父母对此却不甚了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